我开学高一了,但是我在假期里做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时,觉得好难…文章的主旨很贴近时代感,但是自己看的时

99作文网 2024-12-31 07:36 编辑:admin 202阅读

一、我开学高一了,但是我在假期里做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时,觉得好难…文章的主旨很贴近时代感,但是自己看的时

教你点应试技巧:

回答主旨类先描述本文写了什么(从原文摘录)反映了......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文章的抒情段和总结段)

一般题目不会直接问你文章主旨,会给你一句话或一段话,那你就好好读读,抓住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或字,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感受

有时候作者是有特色的,如鲁迅,茅盾,刘庸,林清玄,外国小说家(时代背景国别鲜明)等等

这就好办了

有时候文章有注释,也好办,注释就有答案!!!!!!

当然文体意识要有,议论文抓住最后几段,散文体会抒情段,小说分析人物性格有无代表性,杂文.....这个极少出现

最后祝妹妹你金榜提名

二、高一语文阅读理解,请回答

如同红叶经过秋风的洗礼,走入生命的枯秋,酝酿生命的成熟。

当人的一生经过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当他品尝了春的鲜活,夏的激情,

就迎来了秋——成熟的开始。真正的成熟是要经历几次冻人的霜的,当霜使人

们过于激动的头脑冷静下来,迎来一个沉思的过程,一场平静的回味,

这时,才会发现,那些值得珍惜的经历,那些不枉此生的回忆,那些悲欣交集

的美丽

三、高中语文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三道选择题怎么做对。都有什么错误?

先是要仔细审题,然后用排除法进行排除选项,如果是选符合题意的话就认真研究四个选项把他带回原文进行比较,一般常见的错误有偷换主体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只要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

四、谁有高中语文阅读题 古松及答案

11.①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形成前后照应。(2分)②它消除了“我”的恐惧,使“我”感到释然。(2分)③形成了鸟与“我”在同一高度的树冠下的不同反应对比。(2分)

12.

①说明“我”无法理解高空中的生活(1分)②古松之巅的自由,是绝端上的自由,那种绝对的自主,没有依靠,让作者觉得恐惧,只有大地才让人心中踏实(2分)③通过“我”感到可怕,反衬出鸟的自由、潇洒。(2分)

14.①“长寿鸟”取名“长寿”,通体绿色,是古公的变体,所以它象征着无限的生命活力;它来无影,去无踪,又是绝对自由的象征。(3分)②“长寿鸟”是由古松引申发展而来,古松是具体的,是实写,“长寿鸟”是抽象的,是虚写,一虚一实,共同表现了无限的生命活力。(3分)③古松与“长寿鸟”都是引发作者感悟生命的载体,成了作者充满生命活力的创作之源

13没有

五、一题高一的语文题目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8. 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

A. 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 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 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9. 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10.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个性和人格”具体指什么?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11.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12. 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 (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

答案:

8. C 点拨:这段文字主要阐述读书的前提,即个性和人格。

9. ①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要敬重知识,注重爱的阅

读);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③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10. “个性和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11. 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12. 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散心消遣”,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