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人文历史典故

99作文网 2024-11-30 00:35 编辑:admin 300阅读

一、济宁人文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是指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孟子小的时候,他们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会学大人祭拜、办理丧事。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开始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二、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3、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4、距今5000-7000年期间主要是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有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位于陕西半坡文化、位于河南平顶山的仰韶文化、位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其中河姆渡是已知最早栽培水稻的。

 5、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史称逐鹿之战。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逐鹿之战

6、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人被称为五帝。

 7、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于是舜传位与禹。

 8、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9、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0、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这场战争史称鸣条之战。

 11、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2、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代学者王懿荣,我们称他为甲骨文之父。

 13、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14、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这种制度叫做分封制,诸侯是可以继承的,继承的方式叫做宗法制,也叫嫡长子继承制。

 1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名字来源于孔子的著作《春秋》,战国来源于刘向的著作《战国策》,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是三家分晋。

 16、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

 17、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

18、与晋文公相关的成语,秦晋之好,退避三舍(一舍等于90里),此外还有寒食节的由来。

19、与楚庄王相关的成语,一鸣惊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20、与吴王阖闾相关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1、与越王勾践相关的成语,卧薪尝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22、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的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所以老子的思想运用了朴素辩证法。

2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整理编订了《书》、《诗》、《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后世成为《六经》。因为《乐经》遗失,所以有了五经之说。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4、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孙武是兵家代表人物,除此,还有孙膑。

25、战国时期开始后,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其中的七个强国号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2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有一套大型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被称为曾侯乙编钟。

27、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28、战国七雄之间发生了很多大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桂陵之战,产生了成语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产生了成语,增兵减灶;长平之战,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

29、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支持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商鞅相关的成语有立木取信,作法自毙,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军功爵制,土地私有,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韩非子和李斯。

30、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31、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为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秦始皇还下诏统一度量衡 ,并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车同轨 ,书同文”。

32、中国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金文,西周时期有大篆等文字,秦统一后,秦始皇让李斯将文字统一成为了小篆,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隶书,这 种字体从汉朝起在官方和民间通行,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33、秦、赵、燕等北方诸侯国,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别修筑过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下令把不相衔接的各段长城连成一体,再向东西延伸,全长达1万多华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岭之上,易守难攻。

秦始皇

3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和秦军主力在巨鹿大战,史称巨鹿之战,项羽命士兵砸破锅鼎,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以示决战必胜的决心。

35、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刘邦曾与秦朝关中父老 “约法三章”,并且下令废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军扰民。由于实施德政,得到广泛拥护,刘邦被封为“汉王”。

36、与项羽相关的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锦衣夜行、沐猴而冠、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

37、公元前202年,刘邦围项羽于垓下,项羽自刎。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为顺应民心思安、期盼休养生息的现实,刘邦制定了各种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使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霸王别姬

38、鸿门宴:即范增劝项羽杀刘邦所摆的一场宴会,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由此而来。

39、锦衣夜行,项羽率军破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是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谁能知道呢?

40、沐猴而冠,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三、历史典故成语大全?

1、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2、牝鸡司晨

殷商时期,暴君纣王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过着奢华荒淫无耻的生活,纣王对忠臣们的话毫不理会,只听信他的爱妃妲己的话。商朝的忠臣比干因为向纣王进忠言却被纣王杀了,还被开胸挖心,说要看比干长的什么心眼,纣王的行为引起了群臣百姓的强烈反抗。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周武王的部队在距离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就跟纣王的部队开战了,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时说道:过去说雌鸡没有晨鸣之道,雌鸡代替雄鸡打鸣则家尽,妇人夺取丈夫的政权则国家要亡,纣王一味的听信妲己的谗言胡乱施政,是纣王亡国的根本。

3、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4、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5、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四、历史成语典故大全?

1,坚贞不屈(坚贞不屈)【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盲人摸象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五、深圳宝安文化历史人文典故?

宝安历史悠久,331年设置宝安县,距今1682年。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中共宝安县“一大”会议旧址位于安庆安区松岗街道燕川社区,始建于清代中期,是燕川村陈素白的后人为纪念其祖先而兴建的分支祠堂,该祠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两廊枋建筑,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清水外墙,大门门面、部分厅柱、墙角下部、檐阶、天井以经砂石岩石条为材料,前厅屋顶为船型脊,后厅屋顶为博古脊,通面阔11.6米、进深18.4米,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

六、历史经典故事大全?

草船借箭

时间:三国时期

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事情经过:诸葛亮在吴地遭到周瑜的刁难,命令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再说三天就行,以此立下军令状。三天后,天气阴沉,大雾弥漫,诸葛亮命人扎草人的船开往曹营。一番操作后,携箭回营。

七、七上历史成语典故大全?

奴隶社会:西周周厉王: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西周末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齐桓公称霸:尊王攘夷楚庄王称霸:一鸣惊人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古代春秋时期(三门峡)虢国灭亡:唇亡齿寒、假虞灭虢

八、人文自然典故?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巨大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九、诸暨人文典故?

最为著名的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在诸暨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勾践墓、卧薪尝胆处等。此外,诸暨还有许多文化名人,如南朝梁文学家刘勰、清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等,他们的故居和墓地都在诸暨得以保存。在民俗文化方面,诸暨的西施豆腐文化也颇具特色,传说西施豆腐是西施遗留下来的习俗。此外,诸暨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活动,如枫桥江大闸开机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当地人士。

十、历史成语典故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融合了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成语具有简洁、形象、富含意义等特点,无论在口语交流还是书面表达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一些常见的历史成语背后的典故。


1. 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的秦始皇时期。当时的丞相赵高为了迷惑和欺骗人民,将鹿标榜为马。他故意将两个本来完全不同的动物误用,试图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因此,后来人们用“指鹿为马”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2.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来自于《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据说,一位愚蠢的小偷偷了一口铃,但他担心铃声会暴露自己,于是他用手捂住耳朵,以为别人就听不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不自量力的行为。


3. 谈虎色变

这个成语源自唐代的传说。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一同游玩时,突然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玄宗吓得脸色发白,杨贵妃则面不改色。玄宗问杨贵妃怎么不害怕,杨贵妃回答说:“陛下不怕,妾身自然也不怕。”从此,人们用“谈虎色变”来形容面对恐怖或危险时的变色反应。


4.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据说,一位名叫霍去病的将军饮酒时,由于杯倒在地上,投射在墙上的弓影出现了蛇形。他一时兴奋,以为墙上真的有蛇,结果误伤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杯弓蛇影是指因过于紧张或过于敏感而自己吓唬自己,看不清真相。


5. 鸡飞蛋打

这个成语出自明朝小说《水浒传》。故事中,有一位英勇的农民叫鲁智深,他当时正在剁肉,突然一只鸡飞了进来,他一剑把鸡砍下。可他砍下鸡的同时,打破了地上的一个蛋。鲁智深因为过于狂躁和鲁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人们常用“鸡飞蛋打”来形容做事草率,不顾后果的行为。


6. 叶公好龙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于古代的故事。相传,叶公非常喜欢龙,他认为龙是神圣而高贵的生物。于是,他每次都会留一杯茶给龙,希望龙能够来喝茶。然而,他始终没有看到一条真正的龙。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形容喜欢虚构或不存在的事物。


7.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相传,古代有一位农民,他种了一株庄稼。有一天,一只兔子因为逃避追捕而撞到了树根,当场死亡。这位农民非常幸运,因为他不用去费力气去追兔子,只需要守株待兔,就能获得丰厚的收获。后来,人们用“守株待兔”来形容无原则地指望机会降临的愚蠢行为。


8. 对牛弹琴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名叫子牙的高人,在山上练习箫。他吹奏得非常动听,让牛群屏住呼吸,象征性地停下了咀嚼。子牙为了验证自己的音乐水平,决定再试一次。然而,牛仍然只关注自己的食物,对箫声毫不在意。从那时起,人们用“对牛弹琴”来形容向不懂事的人讲解或劝诫,徒劳无益的行为。


9.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指的是纸上谈论军事策略或武术,而没有亲身经历或实践的行为。它起源于宋朝的诗人蔡沈的诗句:“兵车既畏藜藿,士卒惧斧钺。所恨夫纸上,来兵何足虑。”这句诗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纸上谈兵是没有意义的。


10. 塞翁失马

这个成语起源于《淮南子》。据说,一个老人的马不小心跑出了马圈,很多人都来安慰老人,但老人只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几天后,那匹马带回了一群野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好坏,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塞翁失马也许会带来更大的好运。


以上是一些常见历史成语的典故,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本文给您带来了启发和帮助!

欢迎关注我的博客,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文化、历史以及语言学习的内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