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湖救急、语文好者进。
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海上明月共潮升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二、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时的背景以及情境是什么?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三、扩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100字左右 急急急!!!!!!
月光照在庭下像水一样澄澈,在庭下树的影子在月光的照耀下像水生植物一样错综复杂的缠绕着,看不出原来的影子了!
我只能翻译到这里了,不过 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好像翻译的不大好,呵呵!
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这是唐代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意思是: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是的,很多古人的诗词都有这样的感怀,其实本质上古人和我们一样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就如《圣经》传道书说:一代又去,一代又来,如果只在日光下看人生,确实没什么意思。 所以生命的意义要从日光之上找。 人生是要活出生命本有的荣耀来,而不是为了物质欲望而活。 生之为人的高贵在于人有灵魂,而动植物没有,所以我认为人类活着的最高境界是活出生之为人的那个生命的荣耀。 人的灵魂实在是一样奇妙的东西,只有真正永恒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满足它。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是的,如果没有终极真理,日光之下的所有的事都经不起细想,无论忙碌也好,清闲也好,浅薄的感官享受,精彩的游戏。电影,男女欢娱。。。。。一声叹息而且。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救主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 推荐这位同学看一本书“游子吟-永恒在召唤”,网上有的,其实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会看到生命的荣耀和宝贵,也会有成熟的价值观,并由此找到生命的意义,过一个丰盛的、真正能带给我们满足的人生。并且是一个在爱与感恩中欣然尽责的人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