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不能虚写的依据

99作文网 2025-07-09 22:07 编辑:admin 277阅读

一、散文不能虚写的依据

虚构的情节充满了不真实,而散文是应该以真情动人的。我的观点很明白:写散文就不要虚构。

二、如何理解《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虚”和“实”的含义

虚与实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至少包含了以下几种情况:有与无、多与少、形与神。二者之中,“虚”为难点。“虚”的最表层含义是无,如绘画中有人物而无背景;音乐中暂时的静;书法中墨迹之外的大量空白;舞蹈中有程式而无道具和背景等。虚,除了与“有”相对以外,其深层含义是指各种艺术所表现的最高境界,即“粹”。它是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如《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像。其深层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之中。

三、文章中虚实结合的写法,作用是什么

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四、文学上怎么界定实写和虚写?

直接描写就是实写

通过别人的语言、形象谈论和衬托就是虚写

比如孙犁《猎人》之前的对很多猎户的描写铺垫都是虚写,他见到的那个猎人(叫什么我忘了,都10年了)面对面说话感受就是实写

五、实写与虚写的关系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