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看人物传记的?

作文网 2023-03-31 07:17 编辑:admin 271阅读

这里我将系统谈一谈对于人物传记的一些感受,只是一家之言,若有哪些不够严谨之处,欢迎同志们的指点更正。

一、为什么喜欢读人物传记

首先,阅读传记时,人们往往心怀好奇和敬佩,去揭开名人的面纱,写传记的人则往往是为了拿掉名人头上的光环,二者目的相同——还原一个人真实的人生。在这段人生里,人们喜欢对照自己,知得失,获经验,明教训,懂进退,也可以看见时代与人的命运纠葛,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打气加油。传记是一面镜子,里面是别人已经确定的人生,外面是走在未知路上的自己。

其次,历史的严谨性让我深深沉醉其中。那些古代的帝王将相,在史书中,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甚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留名青史,自然也成就于历史。人物传记比起其他体裁的文章更有种历史的厚重感。她是真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事情,不是被蓄意夸大的。

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一篇真实的人物传记去,实实在在地感受一个人的灵魂。都说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他们自己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一个家庭出生的双胞胎,其个性、秉性、发展都会不同。就是这样的差异性,导致了研究人物传记的魅力。我喜欢在这个人发生的事情背后,用心分析,他(她)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是他的一个什么信念使他做了这件事,注定了他的发展结局?你从这个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启示?有没有什么最核心的那个点?

二、我是怎么看人物传记的?

很简单,用几个字概括,合理美化、综合考察、逻辑通顺、主题升华

这里以三国主题为例:

合理美化:就是用最合理的动机去分析一个人;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演义对蜀汉和一大帮路人的美化。比如华雄、关兴、张苞、严颜、张任、庞统、颜良、文丑、吕布乃至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姜维、徐庶基本可以用演义里的形象去看待。(只要不是什么关羽温酒斩华雄、夏侯惇杀徐荣、朱然被赵云在背后刺死、和马超的两级反转之类和正史严重冲突以外)《三国演义》不妨可以看做是对《三国志》最好的一个补充读本。

像高览、焦触、夏侯恩(虚构但我也认为他存在)是赵云杀的吗?我认为这个脑洞就没任何问题;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行不行?路线让人感觉是故意在走远路刷经验,但撇开路线不说可不可以有这事?我认为完全可以有;庞统有没有献连环计,我可以认为他献了;徐庶在刘备手下六年,刘备都能安然无恙,正史上都能自己打败夏侯惇,那笔者认为就算虚构一个曹仁进军,徐庶设计使刘备击破曹仁军,也是完全合理的想象;黄忠有没有激烈pk过关羽?笔者认为可能pk过,因为韩玄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投降刘备军,不服气的他就派黄忠和关羽对战,知道后来刘琦真的赶来,韩玄投降。

央视版《三国演义》最后凤雏落坡一集不仅对庞统劝刘备小道出击做到了最大的合理化,也对张任的大将之材做了很好的补充。这和我看待一个人物的理念可以说不谋而合。

然后,看曹魏和东吴一帮人的事迹,可以重点参照《三国志》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里面对比如曹操、夏侯渊、张辽、张合、曹仁、孙坚、孙策、孙权、吕蒙、朱然、夏侯尚等人。

这里我不得不表扬一下三国杀,虽然这个游戏运营确实让人没话说,但不管是人物立绘、还是技能设计,都已经大多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美化和合理解读。

逻辑通顺:就是考察一个人物生平,要用合乎时间顺序和逻辑去合理塑造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这里说几个反差比较大的例子,《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几乎被神化,前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知、呼风唤雨。这就是不符合逻辑的改编。还比如马超这样的人物,你可以说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也可以说马超青年时曾经斩过李傕的两位部将,这都是在合理范围内的。但你不能颠倒黑白,把一个不顾自己兄弟双亲死活的造反专业户塑造成为一个为父报仇的正义使者。

就好比《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对司马懿人物的塑造就是不符合逻辑,严重违背史实,反差感太大的典型;再比如《新三国》对少年孙权的美化,却献祭了孙坚和孙策二人的智力;对牛金的美化,让牛金率500士兵把率5000军士的甘宁都能打的落花流水,甘宁就拉胯成这样?还有美化许攸,但却丑化了田丰的人物形象,更让沮授、审配这样的人没有出镜,这都是不符合基本逻辑的人物解读。

综合考察:横向,查看不同传记中涉及这个人物的不同记录,以及不同人对这个人的观点评价;纵向,去查看不同史书中的同一人物记载;对于这个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其措施带来的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加以考察。也可通过一些艺术作品的情节和解读加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程度。

主题升华:就是看了这个人物的事迹后,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有没有告诉你什么道理?给你提供借鉴?这个人物性格、品质最核心的一点(或两点,不能超过三点)是什么?

这才是读人物传记最核心的一点。之前的一切,都是为这个做铺垫的。如果你不能用心去感受这个人物的真实世界;不能去感同身受真正去理解这个人物,不能通过这个人物去分析一个具体的道理。成功,他为什么会成功?失败,他为何而失败?迷茫,他是怎么从一个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麻木不仁、迷失道路的人?背叛,他又是出于什么心态?投降,是为什么而投降?那在我看来,这个人物传记的解读,是完全浮于表面的。

我们之所以喜欢读历史、品人物,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从他们身上,我们找到了支撑我们信念的一个支点,更加坚定了自己坚毅前行的步伐。

三、人物传记的类型

(一)古代纪传体史书。

基本就是以《史记》、《三国志》、《后汉书》为首的一些断代史(基本上除了国别体的《战国策》和编年体的《左传》,对了,现代丛书《上下五千年》也属于编年体)以外,后面的史书基本都是纪传体形式。

这类史书的优点就是记录相对较为严谨,但不好的地方在于,一些人物和一些语句极意引发争议,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古汉语的常识是读不通的。在加上对于部分野史杂谈很多人意见不一……所以笔者最近也没有研究这些人物。(在某乎,研究古代人物,尤其是三国人物=当众处刑)

(二)针对一个人一生的人物传记

这基本就是那些传奇人物的专利,像什么乔布斯啊,nba球星啊,近代史风云英雄人物,就基本归于此类。比如杨靖宇、朱德、周恩来等等。

这些人物传记读起来就比第一种就好很多 因为相对容易理解,而且事迹、细节都很丰富。

主要缺点:

一是在人物描述中可能会自带立场,用一些修饰词或者或褒或贬的语气,那这时笔者就要试图从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因此对于其中的描述自然也要修改。最好能代入这个传记人物的视角去考虑这些事情,而不是以我们后来穿越者的角度去想。

比如日寇,如果是描述事情时,这样的表述就不是很合理,可以改成“日军”,或者“侵略的日本军队”...“企图、妄图”这类词就要改为“尝试”、“试图”这样的词。

二是里面事迹太多,所以你要解读这个人物就要做到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对于不那么重要的事迹笔者在重新解读或撰写人物传记时通常一笔带过,对于能够突出表现其品质或他的突出功绩,可以重点描述。因此,既要做到对他每个时间点有所交代,不出现时间空白;又有突出重点,精简篇幅。这对于重新解读这个人物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是要突出概括这个人物的核心点是很难的。举一个人物例子,周恩来。这个人的经历是很传奇的,身上闪光点很多,那这个时候笔者就要思考,他身上最核心的那两点是什么?也就是提取信息和概括能力很关键。

(三)针对一个人物的新闻宣传报道

笔者对于人物传记的界定是非常宽容的。而且第一,现在报道的人物很大部分还处于青年时期,那肯定不能说明他的一生;其次,放眼历史长河,能认真做成一件事,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也多如繁星。所以,你我也不是古代的那些帝王将相,也不说非要名留青史,但只要一辈子能够真正认认真真做成那么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对自己也是一个交代。

所以人物传记也不一定非要横跨一个人一生,也不是非要做出如何伟大的事业。只要能够展现其生活的几个片段,或者详细描述他的其中一件事情。只要能够展现这个人的品质,能说明这个人物的来历(具体人物姓名,工作单位),也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

这类文章有两个不太好的点:

一是形象有些千篇一律,都一般偏向于伟光正,这是不太好的一个现象,他们各自的个性、特性没有更好显现出来;

二是过多的细节描写,容易进入一种过渡煽情的老套路,还动不动当中会加个“”号,比如,这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全部安全带回,不论如何都要完成好这次任务。”,什么谈到这里她的眼眶有些湿润,等等。还特别动不动用个双引号比如“硬骨头”“出头鸟”“旱鸭子”,这简直过犹不及,还喜欢用什么“竖起大拇指”,换一个“赞叹”两字不香吗?再不然就是“着”、“了”这种词的滥用居多,还特别喜欢把两个近义词用个“和”连在一起,这样的重章叠句、浓墨重笔放入人物传记里考量显然有点做作。还有诸如“近年来”、“两年前”这样的表述要统统改正,甚至去除。

(四)对于几个人的解读

有的人物介绍是针对几个人或者一类人介绍的,我认为这也可以归类于人物传记这一类。有的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是为描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家单位的风貌,但却能把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事迹表现的惟妙惟肖,我认为这样的文章,也不失为是一种人物传记。最典型的古文就比如说《五人墓碑记》....

(五)自述或他述材料

最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几篇人物传记,明显带有个人口吻述说的痕迹.....我也问自己很久,这样的文章还算人物传记吗?

答案是,还算。只要能说明这个人的具体姓名和身份,只要能说清这个人做了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性格、品质。和前面一样,删掉一些过渡煽情的描述,依然可以算是一篇合格的人物事迹。而且这类人物传记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加贴近当事人的内心情况,因为这类文章通常都会有一定的内心独白片段。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从他个人视角出发,肯定会带来更多主观性,严谨性肯定大打折扣。

然而当我看到有一篇系列报道,基本全是描写人物的,也全是用自述的口吻描绘整件事的。虽然用自述的口气也能完整说明整件事,但离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传记还是相差甚远。缺乏了人物传记该有的严谨性。稍显啰嗦的语言描述、太过主观细腻的情感描写,这和人物传记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这时,笔者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复述。用旁观者的眼光和视角,再把这件事重新描述一遍。

(六)本身不是人物传记却胜似人物传记的文章

通常一篇采访一个公司的新闻我可以把它分为三小类。

一类是从大局出发,系统说明这个公司具体情况,开展了哪些工作。写这类新闻,要求的站位高。这被我归为新闻通讯一类。

二类是从这家公司的一个部门出发,说这家部门日常开展哪些经验,有什么好的做法,涉及到这家部门管理者的一些妙招分享,这基本可以归类为典型事迹或者经验交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传记。

三类也是写一个部门,或者是一家大单位,但他能从那些诸多的人物实际出发,把他们的真实情感、真实想法、真实体验写出来,虽然整篇文章的线索不是写人。但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里面展现了很多不同的,生动形象的具体人物,我认为这就是一篇非常棒的人物传记。

在我看来,所谓立意高大、站位很大的文章算不上最好,只有由大见小,真正写出人物情感,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文章,才是最好的。

四、人物传记必须有的几要素

1.具体的人的姓名和工作单位。

2.必须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人物传记,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是要讲清这个人一生的生平,还是要通过这个人的某一件事或几件事,或他的结局,说明一个道理。也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具体的事情做支撑,也要有观点在里面。(在这方面《史记》比《三国志》做的好太多,司马迁写很多人物也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既能客观描述事实,又能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升华主旨,这是做的非常好的)

3.要具备一定严谨性。语言尽可能简洁明了。

不是说一篇人物传记不能有个人的情感,相反,笔者也提倡,要在人物传记中传递个人情感。但人物传记的笔法相对比较写实,中间如果能穿插议论,对一个人物的描述尽可能做到有始有终(简单两句话也行)...就算形式上不是人物传记,但内容上也是令人动容的人物传记,是一篇人物群像(我就好几次看这种新闻看哭了...)而不是网文或小说风格。(所以一篇文章到底是小说还是传记,是可以通过阅读明显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