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中深出北京四中以“勤奋、严谨、民主、开拓”为校训,以全面育人和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坚持全面的素质教育,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控制课程总量,减少必修课课时,增设选修课和活动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
北京市第四中学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末光绪、宣统年间的顺天四路学堂,而由此改组设立的顺天中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路中学堂(通州)、南路中学堂(大兴黄村)、西路中学堂(卢沟桥)和北路初级师范学堂(昌平沙河)相继创办。后经顺天所属二十四州、县所举绅士会议,顺天府凌府尹福彭决定于京师另立一所中学,分选各属合格学生入堂肄业,并决定以位于西什库的宛平高等小学堂校舍开办顺属中学堂。学部议复御史张世培奏请顺天府正式开设顺天中学堂。 《议复御史张世培奏顺天府尹破坏章程淆乱定章折》部分内容如下: 北京四中
查顺天四路学堂创始于前府尹臣陈璧议。由各属契税项下酌加五成,专备四路学堂之用。东路设于通州城内,南路设于大兴县属黄村,每年款项均约六千两。西路设于卢沟桥,每年款项三千两。北路款项仅一千余两,已另摊派各属每年三千两,办理初级师范学堂。 而东、西、南三路中学,自开办以来,或三年或二年,议者谓人数太少,程度不齐,遂有主归并中学、添设师范之说。顺天府尹凌福彭到任后,札饬二十四属各举绅士定期会议。开议之时,主归并者十有四人,不归并者十人。遂定于京师另立中学一所,现在三中学之学生、经费概行归并。而不主归并之说者,咸不免啧有烦言。此御史张世培所以有破坏学务、淆乱定章之奏也。…… 臣等公同商议,……似应照该府尹原议,先在京师设立一所,分选各属合格学生入堂肄业。查从前顺天府宛平小学堂校舍甚为宏敞,现在该堂移设外城,其原有校舍拟作为顺属中学堂;其现办之东、西、南三路中学堂学生并于此校肄业,北路学生有合格者亦酌量选择收录,以昭平允。 顺天中学堂成绩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顺天府在今西什库天财库旧址(今称后库)筹设顺天中学堂,并派藩祖荫作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顺天中学堂正式创校之年。顺天四路学堂42名学生入学肄业(东路14名、西路10名、南路14名、北路4名),称为甲班(今称第一级,于1912年十二月毕业)。学制为四年,设国文、算术、历史、英文、社会学、国画等课程。宣统元年(1908年)正月,学堂添招乙班(英文班),学生三十一名(今称第二级,于1913年七月毕业)。宣统二年(1909年)正月,添招丙班(英文班),学生三十九名(今称第三级,于1915年正月毕业)。
编辑本段中华民国时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