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历史文学达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历史典故。。。能介绍一下吗?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这也就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由来
二、民国时期,汉中褒河栈道的相关历史?急急急!
在秦岭山脉中,连接关中和汉中最近最早的栈道就是褒斜古道,它由关中的斜水(今眉县石头河)沿河谷和山势穿越秦岭山脉,从汉中城北褒河而出。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巴蜀,对褒斜古道大加改建,建成褒斜栈道。褒斜栈道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加快了统一中国进程,是中央王朝与西南地区联系的大动脉。到了唐宋时期,褒斜栈道是兵马行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商旅南北通行要道。
如今的褒斜栈道历经岁月剥蚀,当年逶迤秦岭山中的古道雄姿早已荡然无存,只留有栈道开山凿石铺设支架、路面的石孔依然清晰地记载着那段历史。其中留坝县青桥驿、马道镇、武关驿镇、江口镇古栈道遗址保留完整;和褒斜栈道息息相关的“寒溪夜涨”、“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的碑记和修葺一新的“凤鸣禅寺”仍留存于世,成为考察研究古栈道的重要历史资料。
1971年修建褒河水库时,栈道遗迹中见证古人智慧的石门淹没在汪洋中。2000年后开始翻修和恢复历史栈道面貌。
三、石门的介绍
石门位于今汉中市北17公里处,褒斜道南端段,又称“小石门”。现淹没于褒河水库中。石门大约是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的,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古褒斜栈道南出褒谷为七盘山(又称鸡头关)所阻,行旅苦于攀援绕道。东汉永平四年(61),汉明帝刘庄下诏,在七盘山下阻碍栈道之地开凿穿山硐,汉中郡太守鄐君奉诏承办。石硐呈南北向,走向与褒谷河道平行,底部高度与栈道在同一水平线上,总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门洞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无隧道之名,以石门喻之,就叫栈道石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褒水又东南历小门,门穿山通道六丈余”。小石门即指此。它是用我国古代原始攻凿山石的办法“火烧水激”凿成的,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