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战役及典故?
战役:赤壁之战
典故: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在完成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之后,遂发起了统一南方的战争。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历史上著名战役及典故有很多,这里举两个:赤壁之战,参战者曹操,刘备,孙权。典故: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火烧曹操连环船,大败曹军,自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昆阳之战,参战者王莽,刘秀。典故:王莽新朝时期,新军和汉军展开决战。偏将军刘秀一战成名,大败新军,为东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应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盯州存有争论。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楚庄王问鼎质疑》(载《夕阳刍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古文: (楚庄王)遂至凯乱蔽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陪悉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芦启派对分封制旁橡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希望对你陪贺有帮助
古人认为:隐弯天子,上天之子,他的权威是上枯搭天赋予给他的~任何人不可侵犯 楚王问鼎的实质问题在于他对天子权威的怀疑及蔑视,从另一个方面灶败闷来说,为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铺路
反映皇城内的统治权力软弱,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膨胀,使诸侯有心夺取天下统液磨治权力的问题,相当于后来发展成的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实仿携质! 有关“楚王问鼎”可参阅《列国传》,《史记》,《成备埋伏语典故》等资料
春秋五霸最后一位,问鼎一事,楚王霸气可见一斑
三、关于一个历史典故的问题
《韩非子・喻老篇》
原文为: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翻译: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担忧,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祥樱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一定要去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住上宽敞房屋和高台。箕子害怕结果严重,所以深为这样的开端担忧。过了五年,商约摆设肉林,建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山,俯临酒池,他因而丧身。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芹郑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所以《老子》说:“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谨首丛芽状态,就叫做明。”
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1]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唤悉亩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陆贺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和森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后来被王安石发现,她灵机一动液扒禅,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此信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闹尘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