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作者是怎样变换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99作文网 2025-04-03 07:07 编辑:admin 235阅读

一、醉翁亭记中作者是怎样变换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1007年-1072年)的一篇情文并茂的游记。是年,即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为安徽滁州(今滁县)太守时游于山僧所建之亭后所作。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以十分生动活泼的笔墨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被谪后内心抑郁的复杂感情。全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

文章开门见山地说“环滁皆山也”,从一个总揽全局的透视来交待滁州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即滁州是一个被青山包围的小城。接着行文道“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此句从西南诸峰中单列了蔚然深秀的琅琊,点明了琅琊在滁州的方位。“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短短不足百余字,即由远而近,由面而点,从滁州出琅琊,从山出泉,从泉出亭,自然入题。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一个“泻”字,点凡成圣,令人想见欧阳修下马登山,不急不缓,只是一路循声觅径而抵泉头,有如唐诗“夜声寻砌碧潺潺”之借声表情态。这是第一节的景物描写,作者按照层层相因、逐步推进的写法,使新的景物不断出现,着墨点和视点逐步缩小和移动定位到醉翁亭,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容不断加深,也使作者的直观感觉按照景物的移动而不断游动,有效地提高了艺术概括力,强化了个性鲜明的主体色彩。这节介绍醉翁亭的文字共11句,有9句末尾使用了“也”字,这9个“也”字对于表现探寻者惊讶的心态和到来佳处必有情的自信恰到好处,同时作者也许是想用一连串的“也”字将层层展开的画卷一层又一层地紧紧“粘”住,使行文像景物给人的审美情趣一样感到清新自然、不疾不徐;更可以使读者阅读后在字里行间感觉出一种兴奋、高昂的情调。

在第二节中,作者推出了几幅不同时令的图景,先写朝暮图景,次写四时图景。作者通过描写不同时令的琅琊之景,为上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了一个侧面的说明:没有对山水的“在乎”,没有对山水的悉心观察,是不可能描写出一个地方不同时令的景物的。可是,作者身为一个太守,为什么要这般醉心于山水之间、纵情于山水之意呢?作者这些表面上记录山水风景的文字,骨子里却抒发了自己的个性----既然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不满,那就只有娱情山水以排遣被谪后抑郁的复杂感情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文中“凡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处处透露着作者对自然美的品尝;处处溢满不以富贵骄人,也不以富贵来驰聘山水的平民情怀;处处直白着作者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倾心以待,使青山绿水不停地掠过自己心田,自己甚至甘愿化作山水的情怀幽诉。真可谓“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事,句句是记太守”啊。

二、关于雪的诗句,从写景,抒情,叙事的角度各写一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三、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哪句

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