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江苏省铜山县棠张中心中学 郑雪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首诗或词之后,只知道机械的背诵,至于诗歌的意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对古诗鉴赏也加大了考查的力度。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我们先来分析各地的中考试卷:从各地的中考试卷看,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一、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描摹、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能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位诗歌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能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针对这些考点,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要多读精思,以广见识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诗歌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诗歌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当然,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歌德谈话录》)如前所说,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对于鉴赏诗歌作品来说,想象力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空筐性质。所谓“空筐”,是指诗歌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作品愈是成功,“空筐”就愈“空”,给读者所留下的再创造的天地就愈广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诗歌鉴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读者情感的介入,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诗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其次,诗歌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对诗歌作品的透彻理解,进而达到独特的感受,最后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领悟。二、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我们所熟悉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却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说明,如果没有对诗歌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诗歌鉴赏的真谛。三、感悟语言,把握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在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学生就会自如应付了。
如何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背诵
日常的语文教学是学到诗歌讲诗歌,考到诗歌讲诗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热爱诗歌,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长期坚持背诵诗歌就像长期吃饭,营养会一点一滴补充身体。所以在诗歌教学的时候重视诗歌背诵,在其他单元可以弱化诗歌背诵但不能停止诗歌背诵。诗歌教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背诵一首诗,不再是个教学单元,我们可以一星期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星期背诵一个诗歌名句也行,总之不能停止诗歌的背诵学习。
再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长期的诵读有助学生培养语感,熟悉古典文化,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对学过的知识不自觉加以运用,养成触类旁通思考的习惯。
二、积累古典诗歌意象的含义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态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代表爱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意象的含义是理解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诗歌的光明大道,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把钥匙。
三、归类识别诗歌的情感
赠友送别: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例如: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咏史怀古: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边塞征战: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山水田园: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写景抒情: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抒写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陶醉较多。当然,伤春悲秋的诗也不少,也有借凄凉的环境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苦闷之情。其实“写景抒情”几乎是每一首诗必用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例如: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学生将每类诗歌都记几首代表作,如果读别的诗歌可以根据意象判断这首诗歌属于哪一类,又属于这类中和哪一首风格近似的作品,然后再各根据其个性深入解读,这样读诗歌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写促学
要想牢记一个原理,最有效的是运用。所以我们不妨从运用入手,即写古典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对学生来说写古典诗歌也许是一件难事,不要紧,我们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让学生有意识运用学过的意象组织诗歌,表达情感,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对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老师在学生写作诗歌时不要指手画脚,要让学生自我评判,让同学互相评判,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愉快。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