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梨花开时景象的古诗词

99作文网 2025-01-24 17:35 编辑:admin 61阅读

描写梨花开时景象的古诗词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

10.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江岸梨花(唐.白居易)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5.清平乐(唐.韦庄)

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

君不归来晴又去,红泪散沾金缕。

梦魂飞断烟波,伤心不奈春何!

空把金针独坐,鸳鸯愁绣双窠。

6.登凉州尹台寺(唐.岑参)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7.祝英台近(宋.韩淲 )

海棠开,春已半,桃李又如许。

一朵梨花,院落阑干雨。

不禁中酒情怀,爱闲懊恼,都忘却、旧题诗处。

燕莺语。溪岸点点飞绵,杨柳无重数。

带得愁来,莫恁空休去。

断肠芳草天涯,行云荏苒,和好梦、有谁分付。

8.蓦山溪(宋.晁端礼 )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

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

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

曾仗东风寄。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

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

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

拈梨花,看菊蕊。应也成憔悴。

子夜歌(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临江仙 梨花 (元.刘秉忠)

冰雪肌肤香韵细,月明独倚阑干。

游丝萦惹宿烟环。东风吹不散,应为护轻寒。

素质不宜添彩色,定知造物非悭。

杏花才思又凋残。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江岸梨花》

唐·白居易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左掖梨花(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诗人韦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下章台夜思这首诗的

章台夜思

朝代:唐代 | 作者:韦庄

原文: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

(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

(4)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赏析二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

赏析一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和《次北固山下》中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意思很相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