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诗意
对文言诗文,要“从字词句篇的角度进行欣赏”。这样的说法可行,但这解决不了我们教学中的“操作”问题,更解决不了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的问题。同样地,只要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欣赏文言诗文的,我们就能将这种“如何”移用到教学中来,是我们的赏析教学及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又有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的实际内容。
下面就《登高》的教学,我从大量的资料中提炼出人们对文言诗的欣赏角度,有了它们,就觉得文言诗词教学设计的角度与内容一下子就变得明朗起来。因为这些普通意义上的欣赏角度,也一定是教学中的欣赏角度。
它们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背景点示。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离开四川、漂泊侠中之时,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万年的杜甫,贫病交加,心情凄凉郁愤。诗中作者借登高望远,抒发胸中郁结的苦闷。
2、诵读指导。《登高》首联写俯仰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再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3、全诗概说。《登高》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声宏: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万方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一起。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涵,意与境浑成统一,忧国伤时,苍凉激越。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4、诗联赏读。如:《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5、意境探求。如:《登高》次联承接首联进一步集中描摹深秋特征。两句都由“风急”而来,风急落叶,联想到“无边落木”;风急浪翻,引出“不尽长江”。大笔淋漓,写绝了登高所见之秋景。“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
6、情感体味。如:《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到此时,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7、特色概说。如:《登高》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不仅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是触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另外,还有思路分析、音韵感受、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手法理解、文化知识、格律知识、意象阐释、意蕴发现、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等角度。
试想,我们如果从上面的这许多角度中或突现一种,或撷取几种,有机组合,指导同学们由面到点、由合到分、由感受到欣赏地进行学习,即采取诗意的欣赏角度这科学的而又艺术的教学设计不就出来了吗?
急!!!小学一年级人教版导思导学导练答案
28 * 观 潮
【学习目标】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学习重难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学习流程】
1、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结合注解,学习常用词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以 为线索,开篇从多个角度描写 的壮观景象。既 又
,写出了 大潮的奇伟壮丽。
3、了解南宋历史和当时的观潮盛况。
4、收集钱塘大潮的相关图片。
5、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你还能说出哪些日子的别称?
6、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可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怎么分?
7、 赏读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9、 阅读潘阆(láng)《酒泉子》,发挥想象、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不限字数。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