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的几个问题?

99作文网 2025-01-22 02:35 编辑:admin 277阅读

孤独之旅的几个问题?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张?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0)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如果是,该如何理解?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希望采纳

孤独之旅中有哪些知识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

“竟”“忽然”,表明变故出人意料。“一落千丈”突出变化之大。

第二部分(第2段到27段):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荡中安了新家,开始了放

鸭生活。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到19段):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通过环

境描写和鸭们的表现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孤寂、恐惧、好奇。

第2段: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对家和往日生活的留恋。

第3段:“沉着脸”“撑”“赶”,这些神情、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4段:描写细致、入微,有鸭群全景,也有每只鸭子的分镜头。以“扇面”比喻水流的

形状,准确形象。水流急促有力的节奏正如人物内心的激流,无法平静。“均匀的、永恒的水声”则衬托出父子俩的孤独、寂寞。

第5段: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只有不停地前行,才能坚定自己的决心。

第6-7段:用“后退”写“前进”,写出了他们对家乡的留恋。

第8段:“慢慢停下”照应前面“不停地撑着船”,他们现在已没有退路,只能安心放

鸭了。

第9段:两个“陌生”说明父子俩已远离了熟悉的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

活。

第10段:鸭的无忧无虑反衬出父子俩的茫然无助。

第11段:两个问句,既写出了杜小康对未来的忧虑,也写出了他对未来的好奇。这充分

体现了孩子的心理。

第12段:景物描写,渲染孤独、寂寞之情。

第15段:“唯一”,再次强调环境的荒凉、空旷。鸭的心理和动作,其实也是杜小康的

心理的反映。

第17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对家乡的思念,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写他想听牛叫或

狗吠,更符合小孩的心理。

第18段:“终于”写出了杜小康一天所经历的孤独、寂寞与恐惧。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20段到28段):父子俩在芦荡中“安家落户”,开始了放鸭生活。

第21段:用“浪潮”“大山”两个比喻,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和荒凉,生动地表现了陌

生的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的心理。

第22段:巧用反义词“镇静”与“慌张”,准确写出了父亲的矛盾心情。用芦荡的乐趣

安慰儿子,表现了对儿子的关爱。

第24段:嗅觉描写,突出清香,也写出了杜小康“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第25段:再用视觉描写,突出芦荡晚景的美好,烘托杜小康此时平静的心情。

第26段:“紧紧”“迟迟”“挨”这几个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杜小康的胆怯、紧张、恐

慌。 一系列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

第27段:围鸭栏,搭窝棚,家安好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第三部分(第28段到52段):写杜小康在芦荡中放鸭、找鸭,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

磨难,终于“长大”了。

第28段:点题。巧用拟人手法,“一步一步”“逼近”写出了父子俩越来越强烈的孤独

感。

第29段:运用对比,突出芦荡中孤独的可怕。“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

量地省略”突出了父子俩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

第30段:梦到母亲,想回家,说明杜小康想家心切,也说明他正经受孤寂单调生活的磨

炼。

第32段:父亲的愧疚和无奈。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的安慰,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向

往。

第33段:既然无法回避,那么也只能随遇而安。不再恐慌说明杜小康在慢慢“长大”。

人“长大”了,鸭也长大了,两相映衬。

第35段:过渡,引出下文,预示着杜小康将要经受更艰苦的磨难。

“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层次清楚、生动形象的环境描写,把

暴风雨之势渲染到极致,也为下文作铺垫。

第36段:渲染风之大。“晕倒”写出了鸭群失散对杜雍和的打击之重。

第44段:是“累极了”,不是怕极了,表明杜小康已“长大”。

第46段:“哭”里面,有委屈,也有激动。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幼小的身心承担,

又因长大而激动。

第47段:雨后的美丽夜景,烘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后的喜悦之情。

第49段:运用排比句,写杜小康经历了艰辛、付出了代价,终于“长大”了。他已经成

为一个像父亲那样毅力顽强,能够忍受痛苦、承担责任的人了。

第50段:以鸭喻人,移情于物。写公鸭的更加漂亮,是用公鸭写杜小康,赞美他羽翼丰

满、长大成人、光彩照人。

第52段:这个“蛋”既是指鸭下的蛋,也喻指父子俩的劳动成果。行文至此,戛然而

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