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心中的英雄 项羽
项羽有勇无谋、当年错过了多少次称帝的机会
二、有关于项羽的作文吗?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论点)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分论点) 。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项羽情感大于理智)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对比手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三、求一篇〈我心目中的项羽〉的800字的文章
在数千年前,乌江亭畔,他吻别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将额前的一束君王之发割去,驾着陪伴他征战多年的乌雅马,满腹豪情,一如当年,消失在萧萧寒风中…
他!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但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
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他绝非智力低下,而是才气过人,可是那过人才气并没有帮助他,反而使他成为继秦的统治者。项羽他一生戎装,作战骁勇,是出了名的武将。但他脾气暴躁,杀人太多。在项羽攻下秦都咸阳后,没有安抚民心,反而杀了数万名投降者,者使他大失民心。以至他后来在阴陵迷失道路,问一田夫,田夫还为他指了一条死路,一条绝路。可见,项羽失民心之惨重!
项羽蔑视知识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他少年时期,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辙止。他认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可见,他对知识的蔑视程度。知识在他心目中根本一文不值!
项羽他居功自傲,自做主张,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而且不善于用人,使他自己周围的一大批有才干的谋士不得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有的甚至区投靠刘邦!虽然项羽威武雄壮,气势夺人,但是却过于个人主义,没有眼光。刚猛无铸却逆时代潮流而行,恢复割地分封制度使他在一度失去民心。
当然,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垓下悲歌后的东城快战无不在体现着着一点而到了乌江自刎的那一刻,项羽的从容坦荡也值得称赞。
项羽失败了!因为他不懂得“名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狡诈:他不懂得“把握机遇,鸿门宴上一了百了。”的玄妙:他也不懂得“竖子,不足为谋。”的道理。他只明白“诚为基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所以他失败了!
在史册名中,我想,项羽永远只是一个黯淡的角色,令人感到悲哀,刚到惋惜。项羽,他没有一统江山的功绩,没有气壮山河的伟业,有的也许是“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骂名。
四、想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作文,请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作文名。
别了,江东。
昨夜鸿门宴今昔乌江水。
五、作文:改写项羽人生
哈哈,这下你可问对人了,我对项羽是很崇拜的!
思路:1、当年鸿门宴前,霸王未采取项伯的建议,率领四十万大军歼灭刘邦十万蚁兵!而后北上一统中原……
2、当年霸王被围垓下,八千子弟兵听到了楚歌悲凄并未散逃,而是和霸王一起……一天后,垓下尸骨堆积成山。韩信被活捉,他手下十万大军被全部诛杀,子弟兵只战死千余人……而后,霸王率领剩余子弟兵整顿半壁江山,一举打败刘邦……
……
其实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写的,你可以把项羽的智谋写的高超一些,把韩信玩弄于股掌之中……
相信你能“篡改历史”成功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