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以《择善》为题目的优秀初中作文,议论文最好,800字左右,谢谢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声、这名,便是痕迹。其实万物皆如是。 ——题记 春蚕死了,却留下了华丽的羽裳;那羽裳便是蚕的痕迹。夏荷残了,却留下了溢清的芬芳;那芬芳便是荷的痕迹。秋菊谢了,却留下了“人比黄花瘦”的感伤;那感伤便是菊的痕迹。冬梅落了,却留下了“玉雪为骨冰为魂”的风骨,这风骨便是梅的痕迹。 当雪花满天飞舞;当空中云卷云舒;当大海潮起潮平;当庭前花开花落;大自然用昼夜四季向我们诠释更替,又让万物都留下它们自身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痕迹。这其中,最醒目的还应数人类的痕迹。 说起人类的痕迹,自然而然地便会想起一连串光辉的名字,一连串辉煌的成就,宛若碧天里的星星,夺目,绚丽。 屈原“怀白壁自投汨罗以死”;那忧愁幽思的《离骚》是他的痕迹。那“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慨亦是他的痕迹。他文学的痕迹,更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痕迹。 杜甫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那悲天悯人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他的痕迹,那推己及人的关照:“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亦是他的痕迹。他诗赋的痕迹,更是他关心人民、忠君爱国的痕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痕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痕迹;《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痕迹;戈壁中的绿洲是席宝力皋的痕迹…… 高楼大厦是建筑师的痕迹;华冠丽服是服装师的痕迹;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的痕迹…… 不禁要思考,什么才是我的痕迹?与这茫茫大千世界相比,顿感自身甚是渺小、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我也是有痕迹的,属于我的痕迹。掉下的第一颗牙齿,那是成长的痕迹;第一次在年龄一栏填18岁,那是成人的痕迹;迈出象牙塔的第一步,那是成材的痕迹。当我走上工作岗位,我还会留下新的痕迹。 我依然是我,一个渺小的我,于人海中留着我的痕迹,也许没有人察觉,没有人在意,更不会彪炳史册,但他都存在着。
求题目为用心准备的议论文一篇
磨刀不误砍柴工(引用俗语,命题准确)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三(7)班 何媛媛
一位著名的长跑者在参加一次长跑比赛时,誓要蝉联他的冠军称号。一开始他便遥遥领先,途径一片沙漠时,他的鞋里进了砂子,他粗粗一倒便又继续他的行程。但后来却越跑越辛苦,因为他的脚被什么硌着。此时后面的选手已渐渐追上,他只能忍痛继续跑。终于在离终点不到300米时,他停了下来,再也迈不开一个步子。事后,才发现原来只是鞋子里的一粒砂,使他失去了这宝贵的冠军称号。他后悔不迭,但已无济于事。
别耻笑这位长跑者的无能,他夺过多次冠军,还不能证明他的实力吗?但他为何又失败了呢?就是因为他没有为这次长跑做好准备——未将砂倒尽。一粒小砂子,使他多年的梦想成了泡影。事前精心的准备还无必要吗?(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起,是破题说话,引起兴趣。承,是承接主题,引伸发挥。转,是换个说法,再说一遍。合,是做出结论,把话说完。本篇以一个典型的事例开头——起,“新”、“活”、“深”,既引人入胜,不落窠臼,又紧密切题,恰当引篇。)
其实,这位运动员只是犯了一个我们常人都会犯的错误。你可曾因着急出门而将钥匙遗忘在家里呢?你可曾因心急找不到方向呢?你可曾……
为什么要事后才后悔莫及,为什么不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呢?
中国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由此可见准备的必要性。(承,是指文章上下句的承接、联系。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合理承应,准确反映事件、事理的内部条理。)
成就事业,既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转,主要指文章内容的转换、表达的变更。这里转换及时,不拖沓)
物质准备十分重要。建房时,你必须整地,买砂石、钢筋等材料。若不做好这些物质准备,房子是万万建不起来的。(如果仓促上马,不定又出一个“豆腐渣工程”)不要因为怕麻烦或惧怕等原因放弃充分的物质准备,否则,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更多的麻烦和畏惧。就像那位运动员,倒砂虽然麻烦,但失败对自己而言不是个大遗憾吗?
光有物质准备还不行,它顶多是块磨刀石,更重要的还得用心理准备来细细地“磨”它。一个从未在公开场合讲过话的人,要突然坐进直播间,向全国播送新闻,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做好正确的心理准备。“大考大玩,小考小玩。”正是考前未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体现。若有正确的心理准备,你便会有责任感,会自己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对自己的考试负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建设好正确良好的心理,你离成功还远吗?(论证可以再充实一些,略嫌单薄一些)
“找到水源,才发现没有盛它的容器。”让我们以此为鉴,带着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向成功迈进!(合,是指收束全篇的结尾。本篇结尾既照应了前文又照应了材料,天衣无缝。本篇作文49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