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及事迹
马可波罗
二、关于交流沟通的名人名言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都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个思想或更多.
三、《马说》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四、昆仑奴是什么意识?
在中国的对外交流史上,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亚欧大陆上的交往空前繁荣。唐中期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商路也日益发展兴盛起来。而在这其中,一些黑人便被西方商人作为年贡送到了京城长安。
在唐代人们管这些从南洋渡海而来的黑人叫做昆仑奴,甚至到了后来“昆仑奴”被更广泛地用来形容皮肤黝黑的人。
为什么要叫他们为昆仑奴呢?“昆仑”是唐代对东南亚及南亚群岛的一种泛称,来华的黑人多是从那里乘船登陆内陆。又因为他们是作为奴仆被贩卖到中国来的,所以那时人们便称他们为昆仑奴。
今天许多人虽然对唐代中国就有黑人到来一事感到好奇,但对于“昆仑奴”这个名字却并不陌生。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故事讲述了黑人奴仆摩勒凭借利落的身手,背主人崔生越过十重高墙与一见钟情的歌女红绡相会,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然而也正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使人们对昆仑奴的故乡产生了疑问。以前学者们一般把昆仑奴的故乡划定在非洲。但是从非洲大陆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像摩勒那样的水性和攀岩工夫。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种新的说法产生了:唐代黑人的故乡很可能不是遥远的非洲,而是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岛屿上。
黑人是尼罗格种人,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大陆,可是也有小部分人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学术上,人们称这些居住在南洋群岛上的黑人为尼格里托人,也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矮黑人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海岛上。由于他们是海岛居民,熟悉水性和攀岩,所以矮黑人似乎与古代昆仑奴的特征更为相近。
然而不论他们来自哪里,昆仑奴都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大唐盛世,热闹的街道上,往来的不仅有黄种人,还有白种人、棕种人,甚至是黑种人,一个强大的国家吸引着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慕名前来,那会是一番何种壮美的景象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