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与义兼得的名人事例 150字

99作文网 2023-09-12 11:01 编辑:admin 208阅读

利与义兼得的名人事例 150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灶胡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下定决心抗元到底。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高禅咐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最后为国捐躯。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贺辩纯。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

稽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并留下了最后一曲广陵散。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人死如灯灭,他们起码保留了自己的浩浩之白。一得一失之间啊!

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孟子 二章

[九年级语文试题]《孟子》二章习题精选2006年2月8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不详 字体:[大 中 小]

5.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1.A.内城 外城 围着 B.护城河 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弃 C.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2. A

3. A.这—表判断 B.征验—凭证 C.被任用—发出

4. D

5. 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 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二、1.施行仁政的君主;王道,仁政;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2.“助”的“多、寡”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A.无实际意义,表假设语气,“或,要么” B.界限 C.到 D.施行

5.A B C

三、1.①教诲,教导 ②这样 ③引,拉 ④不如,不及

2.C。正确的理解应是;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3.D。例句是判断句,A、纯运B、C三项均是判断句,D项是主谓倒装句。

4.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带伍

四、1. 排比 所以说管理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 举例 道理 对比

4.略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回答者:your_sos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0 13:16

Ⅰ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A 流俗( ) 顾颉刚( ) B 譬如( ) 侵蚀( )

C 惩前毖后( ) 户枢不蠹( ) D相互效尤( ) 翘足而待( )

2.根据注音写汉字

A jí( )牛 diàn( )污 B zhuān ( ) 顼 sī( )亡

C 吝sè( ) 懒duò( ) D fū( )衍 洗dí( )

3.判断各组字形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奢侈 鹰隼 ( ) B 宗诣 停滞 ( )

C 腐草为荧 辨伪去妄 ( ) D 不可思议 煜煜皇皇( )

4.解释词语中加点字意义有误的是( )

A 闻者足戒(戒:防备) 启迪(迪:开导,引导)

B 惩前毖后(毖:谨慎,小心) 循序渐进(循:按照,依照)

C 不亦宜乎(宜:应当) 头戴其苍,地履其黄(戴:顶着)

D 干将发硎(硎:磨刀石) 吃一堑,长一智(堑:挫折)

5.判断解释句子中的词语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流俗:流传下来的俗人俗见。 ( )

B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 )

C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 )

D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断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蠹:蛀虫。 ( )

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A 纵观古今中外的学者、科学家,无不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专心钻研,“聚焦”成才的。

B 老人如夕照,少年如朝阳。

C 大手大脚花惯了,那条劳动所得的防线也不见得就是马其诺防线;即使是马其诺防线,也是可以被自己的贪欲攻破的。

D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7.文学文体知识中有误的是( )

A 一篇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B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C 对比论证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放在一起论述,从而具体鲜明地将问题论证透彻。

D 议论文往往也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但它与记叙文中的叙述不同:它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记叙事例来证明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8.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的不同的是( )

A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B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C 日本做行梁人称我中国老大帝国。

D 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9.判断复句关系和表达效果分析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A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分析:转折关系。强调指出孟子的话在现实社会中仍值得借鉴。 ( )

B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分析:第一重是条件关系。强调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 )

C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析:递进关系。强调指出了怀疑还有积极方面的作用。 ( )

D 我们只要正确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辨证统一,就可以既看到成绩和胜利,增添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又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看见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坚定不移地为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伟大的强国而奋斗。

分析:第一重是假设关系。强调假如可以正确比较会带来的益处。 ( )

10.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是( )

凸透镜的作用在于聚焦, 是酷暑的阳光 不足以使火柴燃烧,但是______用凸透镜聚焦于一点,即使是冬日的阳光, 能够把火柴点燃,发出它的一分光和热来。

A 即使 也 如果 也 B 尽管 也 因为 所以

C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D 只要 就 不但 而且

Ⅱ 语言运用

(一)

11.不改变原意,将下列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静雅园小区的居民昨天通过了业主委员会提出的严禁广告公司在小区居民楼顶违章设立广告牌的决议。

(1)

(2)

(3)

(二)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

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是 。

12.请给上面的短文拟订一个能揭示文章中心的标题

13.请在短文结尾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Ⅲ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一)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⑧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文段的论点是( )

A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 如果没有怀疑,人类的文化就不会进步。

2.第⑥⑦⑧句直接证明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3.划分文段层次正确的是( )

A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B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C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4.文中在证明论点的论证中,叙述戴震的内容从哪两个方面证明了论点?请简要回答。

A

B

5.第⑼句中“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6.如果将第⑼句的四个“常常”删去,表意会有哪些变化?

7.文段运用的例证法除了戴震的事例之外,还有哪些事例?用横线划出来。

8.分别指出第③句和第⑨句中代词“这样”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这样③句

这样⑨句

9.“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在原文中有波浪线划出来。

10.⑴句中“必要”和“基本”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二)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的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产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非存在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的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生命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越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作用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秀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出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灵魂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美好境界前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分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2.文章第①段中说造成“精神不平等”的原因是 。

3.文章第②段着重讲述了阅读的好处,这好处一是 ;

二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第③段列举了许多书名和作家的材料,意在说明A

B ,从而论证 的观点。

5.第④段引用歌德和雨果的话,是为了证明 。

6.简答第④段中加点的短语“极大的可能”不能删去的理由。

7.文章第⑤段的作用是:

(三)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手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1.“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 。

2.第⑨节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3.“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写在下面空格内。(50字以内)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第六单元答案

Ⅰ 1 liú jié pì qīn chéng dù yóu qiáo

2 脊 玷 颛 澌 啬 惰 敷 涤

3 √ⅹⅹⅹ 4 A 5 ⅹ √ √ ⅹ

6 D 7 C 8 B 9 √ⅹ√ⅹ 10 A

Ⅱ11 (1) 广告公司要在小区居民楼顶违章设立广告牌。

(2) 业主委员会提出严禁广告公司这一做法的报告。

(3) 静雅园小区的居民昨天通过了关于该报告的决议。

(不要求与答案的表述完全相同,要点齐全即可。)

12 成功(成功的最佳目标)

13 最有价值的那个;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Ⅲ(一)

1 B 2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 A

4 对流俗传说常常抱怀疑态度;对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态度。

5 不可以颠倒,它是按照对于学问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来进行思维的。若颠倒了,就不符合思维逻辑了。(意思对即可)

6 原来的语句强调怀疑精神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随时随地,突出怀疑的持久性、广泛性,因而才能取得成绩;如果删去就失去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7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8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一切学问家,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9 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0 不能去掉。“必要”是“必须而且重要”的意思,修饰“步骤”,指其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删去则不能突出强调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过程中的重要性。“基本”是“主要”的意思,用来修饰“条件”,强调怀疑精神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中的作用,如果删去就不可能突出其主要作用。(意思对即可)

(二)

1 ①‖②③④‖⑤ 2 阅读能力的拥有和丧失

3 阅读能增广知识;阅读能使人超越有限的生命。

4 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读书人是幸福人”

5 读书使人向善,使人避恶。

6 首先“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其次,“并非凡书皆好,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作用的。”只有和好书结缘的人才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的人。如果删去,就变成了所有的读书人、和所有的书结缘的人都是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的人了,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表达不准确。(意思对即可)

7 总结全文,强调论点(重申论点)。

(三)

1 养分 2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3 要求:①事例必须典型,有说服力。②内容要围绕“折磨人,锻炼人”。

(事例不典型、叙述不完整、语言不符合要求(议论中的叙述的要求)、超过字数的要适当扣分。)

4 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⑴翻译。

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凯衡。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⑴翻译。

⑵辩证分迅氏析,从正面来论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⑴翻译。

⑵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

⑴翻译。

⑵因果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翻译。

⑵“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点拨]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

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⑴翻译。

⑵正面举例。

(三)第三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⑴翻译。

⑵反面举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⑴翻译。

⑵排比、对比。

(四)总结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五、赏读·延展:

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后的感受。

欣赏·感悟·表述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六、结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亩孙散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一处很优裕的地方,生活着一群健康活泼的梅花鹿,它们无忧无虑,悠闲、安逸,食物应有尽有,慢慢地,它们变了,变得懒了,变得衰弱不堪,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把它们当中最弱小的鹿吃掉,接着吃次弱的,接着又吃了一批身体不灵活的。狼的侵入,使这群梅花鹿受到极大的震动,在生死存亡面前,它们一只只都警觉起来,醒悟过来。它们不再过以前那种安逸懒散的生活,它们与狼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搏斗,最终弱小的梅花鹿被淘汰了,较壮的梅花鹿生存下来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我们能否悟出一个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三、研习课文: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2、第1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3、第2段和第1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根据上述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4、第二自然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5、“是人”是指什么人?

(指上段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

6、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练?

(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7、人经受艰难痛苦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

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9、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10、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各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1-2):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三段(4):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拓展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