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充好学》主要内容
孤儿王充自幼喜读书,且过目不忘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二、王充求学告诉我们什么
王充求学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很孝顺。后来(王充)到了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他喜欢广泛阅读却不死守拘泥他人的观点或语句。他家里贫困没有藏书,经常到洛阳的街市店铺游逛,阅读(别人)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记住,这样就通晓了各家各派的言论。
三、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王充自幼丧父,但拜师学知识,广读诗书,终于学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四、求历史上的王氏名人
秦朝的将军王翦。东汉末年的王莽,新莽朝皇帝。东晋:王羲之,书圣,右军大将。王羲之的长子王玄之,
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其妻何氏。玄之婚后不久病逝,身后无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蕴之为嗣。玄之生前曾参与父亲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有帖传世。
次子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右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他也曾参加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其妻为才女谢道韫。
三子王涣之,善草书。自幼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有帖传世。涣之也参与了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操之有宣之、慧之二子。
七子王献之,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650-676),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进士。元: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实甫,元杂剧作家。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全真教祖师王重阳。铁人王进喜。唐诗人王绩、王昌龄、王之涣、王湾、王翰,东晋:王导。丞相。隋朝末年:王世充,洛阳王。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王守仁(1472-1529),明思想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诜(1037-?),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