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的成语故事50字以下

99作文网 2025-05-07 15:06 编辑:admin 222阅读

一、有关名人的成语故事50字以下

1、成语: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2、成语: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3、成语: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望梅止渴

4、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拍衫裂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成语: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塌丛,通读袭闭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悬搭稿卖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敬毁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知逗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薯指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含庆弟比我小,所以谈手握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不止50字

悬链刺骨

二、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3)

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0、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诸葛亮)

故事: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陵兄颂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尺郑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尘告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â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

三、跟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勤学典故,他们那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举如下: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2、高凤流麦后汉带孝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羡行梁习书法. 9、悬梁苦读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孙康映雪唐代大学问家李善在注《文选》(南朝萧统编撰)中“至乃集萤映雪,编蒲辑柳”这一句时,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后人用“孙康兄运映雪、映雪读书、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学苦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