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人物,谁是先做后说?
邓稼先吧。初中语文学过
二、哪位名人做事先行动后言论,其事迹?
陶行知吧
三、古今中外只做不说的人
像什么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凡是能在历史上流芳千古且人人都知道的伟人都是先做再说或者只做不说。(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演说不属于那种“说”)
四、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相关的故事
说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子,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特别任性,跟家人经常摔摔打打。有一天他爸爸就想要给他找一个办法,就把这个孩子拉在了他们家的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你以后每跟家里人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你看看你发多少次脾气。”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他就嚷嚷一通,梆,自己敲一颗钉子,他就嚷嚷一通,梆,敲一颗钉子。然后一天下来,自己一看,说“唉呀,一堆钉子。”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就按他父亲所说的做了。没有过多久,篱笆上就钉满了钉子,孩子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这一天说了多少个错话?跟大家发了多少火?”那怎么克制呢?父亲说,“你克制,你就一天争取不发脾气,你要能做到一整天没发一次脾气,那你把原来敲的钉子可以拔下来一根。”然后这孩子本来已经密密麻麻的发脾气钉了那么多钉子,后来一想,发一次就钉一根,这得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就学会了克制。不断地克制,觉得真难。但他想把钉子拔光,就克制克制,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终于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觉得我已经学会了克制了。我可以不发脾气了。所以他就真正是发自内心非常欣喜地去找他爸爸。他说爸爸你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那么他爸爸跟他来到了篱笆旁边,爸爸又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孩子,你看一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父亲说,篱笆上的钉子虽然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打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
于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寓言呢?其实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解读论语的寓言。什么叫做言寡尤,行寡悔?就是我们在做事之前你想想,钉子敲下去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平复,你怎么样能够在此刻的这种隐忍中,去消弥你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做当下一件事,哪怕是凭冲动做的一件事,都先想一想,再往远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就是他跟学生子贡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还是悄悄地多做一点事,不要把很多空话说在头里吧!
五、做行动的巨人 用行动代替空话的事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每个人都不会照你说的去做,而是照你做的去做。人都喜欢讲空话,但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会先把事情做了,其他人看到了,自然会追随他。所以只有行动才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我言论放在行动之后,而不是先喊口号,那么修养就很高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