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尚的人和她的事迹。
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良拾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时曾在下邳(pī)(就是今天的江苏邳(pī)县南)居住。
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走到镇东石桥,看见桥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的老人。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心想:“你这老人故意把鞋子弄丢还让我去捡,再说了我与你一点不认识,为什么要给你拾鞋?”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动作不灵便,下桥取鞋有困难时,就到桥下为老人捡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还是给他穿上吧!”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远去的身影,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作揖说道:“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就走了。
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那座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半夜时分他就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步履蹒跚地走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露出了笑容,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张良拾鞋”这一段佳话 。
体现王羲之高尚品格的故事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以字换鹅
相传王羲之一天乘一叶扁舟,游览水乡景色,只见在茂林修竹之间,一群白鹅戏水在河面上。他目不转睛地观赏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状,掩饰不住一片爱之情。那艄公对他说:“何不将它买下?”一打听,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探明了王羲之的来意之后,心中好不喜欢,但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如右军大人想要,就请写一本《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欣然同意。就这样,以字换鹅,兴致勃勃地将白鹅带了回去。王羲之写的这本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庭经》。诗人李白有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出典就在此。
王羲之何以如此喜欢白鹅呢?据说,这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清代有位书法家叫包世臣的,还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