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99作文网 2025-02-05 00:05 编辑:admin 103阅读

一、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1、砸缸救人

司马光在6岁时,开始读书,7岁的时候,就把《左氏春秋》倒背如流。在他8岁的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院中玩游戏。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小朋友,满脸是汗地跑到大缸旁,想伸手捧点儿水洗洗脸。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了装满了水的大缸里。其他的小伙伴们听到动静后,就都急忙跑过来,想把他救出来,但是他们个头太矮了,够不着。

小伙伴们都吓坏了,慌慌忙忙地跑去找大人。司马光刚想去找大人,但是来不及了。就急中生智拿起了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向大缸砸去。“砰”的一声,大缸里的水一涌而出。小伙伴得救了,其他的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大人们都称赞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就这样,司马光的故事顿时间,传遍了中国各地。

2、睡“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出于这个原因,他经常受到先生的谴责和被同伴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毛病。为了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醒。从此他天天早早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了一个学识渊博、写出了《资治通鉴》。

3、勤学惜时

当司马光在私立学校读书时,他一直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为训练记忆力,他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司马光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利用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为他后来着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往往忘记吃饭。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被子、一个圆木的枕头。

4、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司马光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

但是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亲眼看见,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怎么能这样撒谎!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司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还是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间,司马光总是十分的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5、撰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耗时19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16个朝代,历经19年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二、司马光砸缸500字左右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北宋时,有一个很聪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马光。这个小孩,生来聪慧,喜欢动脑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的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去玩,突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快救救我啊……”这时,小朋友们才发现,有人掉缸里了。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司马光说:“大家不要害怕,我们赶紧想办法,把他救上来。”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慌张。聪明的司马光正在努力的思考着,“我们都比水缸矮,又不能把他捞上来,要是能把水缸里的水倒出来就好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把水倒出来呢?”小小的孩子不慌不忙,苦苦思索着。当他看到假山边上一块块的石头时,突然灵光一闪。他高兴的想到,“我可以用石头把水缸砸破啊”,随即他又想到,“万一砸到小伙伴怎么办呢?”.于是他跑过去捡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对大家喊道:“大家不要着急,我有办法了。”他举起石头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哗哗的流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直夸司马光聪明机智。

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它启示我们,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三、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不少学者也赞同该观点),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