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名人逸事有哪些?
关于诚信的名人逸事有:韩信报恩、商鞅立木为信。
1、韩信报恩
作为西汉建国功臣的韩信,从小家境贫寒,衣食住行的情况很多,和哥哥媳妇一起生活,吃着剩饭。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拼命学习,却被刁难的嫂子赶出家门,一个为别人当佣兵的老太太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让他每天吃饭。
对奶奶的诚心诚意,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还给你”,奶奶笑着说,“你长大了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了著名的将军,但他仍然惦记着他帮助过的老人,找到了那银咐个老人,把老人带到自己身边幸福。
2、商鞅立木为信
这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事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诚实可靠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在战争频繁发生、人心不安的时候,商鞅为了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竖起三丈长的树,当则搏梁众许诺,谁能把这棵树运到北门,奖金是十两,但所有人都不相信。
直到奖金提高到五十金,一个壮士把树运到北门,商鞅才把五十金如约赠予他,商鞅这一行为得到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民众心中树立了威信,商鞅的下一变法即传遍了秦国。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商鞅立信。
诚信伦理
中国人所讲的诚信主要是一种“身份”伦理,而西方人所讲的诚信则是一种“契”伦理。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里,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镇等狭小的范围内讲诚信,这是身份网络中的一种宗法亲情伦理。
主要要求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完全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试图摆脱这种依附关系,就会受到家族和国家的严厉惩罚,以至死刑。
西孙运方的诚信之道则是随着商品与货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契约伦理。西方社会契约论者皆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法则,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
西方学者格劳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罪必罚”。
历史上有哪些以德服人的事例不少于三个
1、三顾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从前,襄阳有个叫诸葛亮的奇才,遇到问题时他总能想到一般人想不出来的办法。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想要得到他的辅佐。但刘备身边的人却说诸葛亮是个大有才能的人,不能这样随意就把他叫来。他们建议刘备亲自拜访,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的门童推说先生出门访客,于是无奈离去。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午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才被邀请进入诸葛亮的屋子。
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品德折服,决心出山帮助刘备建功立业。
2、于令仪诲人
出处:宋·王辟之《于令仪诲人》
战国时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来不得罪人,积攒了不少的家财。是乡里有名的财主。有天晚上,有小偷溜进他家里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发现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孩子。
于令仪问他为什么偷东西,他说为贫困所迫,于是于令仪给他十贯钱并将他纺了,离开之前还对孩子说晚上带着十贯钱离开会被人追问,让邻居小孩明天白天再来拿。邻居家的孩子感到羞愧,最终变成了善良的人,事情传开之后,大家都称赞于令仪是个好人,教诲了人,让人成为了好人。
3、诸葛亮七擒孟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在成都,赵云也身在别处,黄元便趁机谋反,但是被平定了。虽然如此,但是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益州郡的豪强雍闿带着孟获一起造反。
于是诸葛亮便出兵南方,将孟获捉住,起初孟获并不以为然,诸葛亮便放了他,就这样捉了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4、陈重替债
出处:汉·班固《后汉书·独行列传》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
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
5、王烈送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
三国时有个人叫王烈,气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就已很有名望。他善于教导,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请求说:“我甘愿被杀,也不想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为什么要送布给一个小偷呢?”王烈说啊:“这个偷牛之人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是鼓励他改恶从善啊。”
后来,有位老人把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也把这事跟王烈说了。
王烈让人查问后得知守剑的人就是以前那个偷牛贼。乡里人发生了争执后,想去请王烈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或是看到王烈的家,就纷纷退回去,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
1、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在成都,赵云也身在别处,黄元便趁机谋反,但是被平定了。虽然如此,但是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益州郡的豪强雍闿带着孟获一起造反。于是诸葛亮便出兵南方,将孟获捉住,起初孟获并不以为然,诸葛亮便放了他,就这样捉了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2、曹操断发
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但因为是主将,听取官员的建议,断发代替罪责,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3、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4、张飞义释严颜
刘备入川不利,庞统死于“落凤坡”,于是向孔明告急。孔明先派两路先锋赵云和张飞分别从水旱两路入川。走陆路的张飞被老将严颜阻于巴郡,百般攻打未果,后张飞设计生擒严颜,然张飞并未“泄恨”杀掉严颜,而是“亲解其缚,请于上座”,严颜为张飞大义所感,投降了刘备。于是严颜为前部,所经关口(皆是严颜门生)尽皆开关放行,故畅通无阻,赶在赵云之前与刘备汇合,张飞立首功一件。
5、义士陈重的故事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
可见他替人还一条裤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你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你偷,这在面子和人格上就说不过去,更何况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的帽子不说,还要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赔偿,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他暂时牺牲了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解除的时候。
诸葛亮“七擒孟获”
曹操断发守军纪
三国时有个人叫王烈,气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就已很有名望。他善于教导,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请求说:“我甘愿被杀,也不想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问王烈:“为什么要送布给一个小偷呢?”王烈说啊:“这个偷牛之人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是鼓励他改恶从善啊。”后来,有位老人把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也把这事跟王烈说了。王烈就让人查问,得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以前那个偷牛贼。乡里人发生了争执后,想去请王烈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或是看到王烈的家,就纷纷退回去,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
看来,王烈的德行之高,已远远超越了普通人所处自然、功利境界了,达到了道德境界,有这种觉悟,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平常人虽能感觉却是超越不了自己内心的功利而做不到。王烈以德服人,众人也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他啊。
历史上有很多以德服人的事例,下面我将为你列举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第一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温和而有魅力的个性征服了无数的学生和追随者。他强调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他不仅教授学生学问和礼仪,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正是因为他以德服人的能力,孔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受尊敬的圣贤之一。
第二个例子是亚瑟·阿什利爵士。亚瑟·阿什利是一位英国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二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纳粹德国崛起之际,他以其风趣幽默的个性赢得了广泛的好感。他善于与人交流,并通过一些幽默的说话方式来缓解紧张气氛。在大战期间,他通过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等外国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功地争取到了对抗纳粹德国的支持。阿什利爵士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智慧征服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个例子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曼德拉是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重要领袖,他以其坚定和平、团结与和解的理念,征服了全世界。在被监禁长达27年后,曼德拉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种族和解,并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通过自己的例子,向全世界传递了宽容、谅解和尊重的重要性。曼德拉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智慧,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这三个例子都展示了以德服人的能力是多么强大和重要。无论是孔子、阿什利还是曼德拉,他们通过自己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品质和智慧,深深感染了他们周围的人,并影响了整个社会。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德服人,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历史上有很多以德服人的事例,其中包括孔子、亚瑟·阿什利爵士和纳尔逊·曼德拉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智慧影响了周围的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以德服人是一种强大而重要的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上,以德服人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例如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他在教育方面主张“以德服人”,强调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觉和精神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而实用,许多人通过学习他的道德准则而成为了更好的人。
我们可以看看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将领——凯撒大帝。凯撒大帝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并且在政治上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领袖。他曾经在高卢战争中俘虏了一位高卢酋长,并且后来释放了他。这位酋长被凯撒大帝的仁慈所感动,成为了凯撒大帝的盟友,并且为凯撒大帝在高卢地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凯撒大帝以仁慈和宽容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领袖。
我们来看看现代历史上的一个事件——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非经历了一段艰难而血腥的历史,种族隔离制度给南非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在20世纪90年代,南非政府和反对派领袖一起制定了和平转型计划,通过对话和妥协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并且实现了全面民主化。这场历史性的变革是以德服人的胜利之一,证明了只有通过合作、宽容和尊重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以上是三个不同角度的事例,它们有着不同的背景、时间和地点,但都展示了以德服人所取得的成功。当我们关注道德、尊重、合作和宽容时,我们就能够超越各种分歧和冲突,达到真正的胜利。让我们记住这些教训,并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它们。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