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人的故事480字左右

99作文网 2024-11-23 18:07 编辑:admin 244阅读

一、陕西名人的故事480字左右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1:大禹治水立奇功

“龙门”位于黄河中游韩城境内,传说禹用神斧劈开龙门山,疏通了河道,使洪水归入大海。后代人称颂禹治水的攻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述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也便有了“鲤鱼跃龙门”的美丽神话传说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2:“赵氏孤儿”重仁义

春秋时期韩城属于晋国,程婴是韩城人。当时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位义士救孤、保孤、藏孤的事件就发生在韩城。现保存有三义墓和省级保护单位九郎庙(救郎庙)。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赵氏孤儿》一剧。18世纪就有德、法等国把它翻译到国外,至今仍有上演。因此,《赵氏孤儿》也就成了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名剧

二、张季繇清末画家的介绍和事迹。

张季繇,陕西省韩城市西营庙巷人,晚清贡生。擅长水墨写意画。所画松,多为横幅,树身倾斜,披鳞老斑,粗壮结实,有重量感,松针辐射,交织成网状,青葱秀丽。从整体观赏,大有苍龙腾云之感。所画梅,多矗立,粗壮苍劲,疏枝艳花,寥寥数笔,便可显出疏而娇、老而媚、清而健的效果。其题跋,不守陈规,见空落墨,与画融为一体。他的书法,楷、隶、行、草并长。原城内北街木牌楼上“道贯金石”四字,系其手笔。他曾考取贡生,在甘肃任过州判,擅长水墨写意松竹梅。高荫昌是城里九郎庙巷人,在山东作过知县,擅长山水,笔法多为云头皴。民国初年,城里高家巷高敬丹以画为业,既长水墨,又擅工艺,以画天官和八骏马而驰名陕、甘、晋三省。解放前后,韩城画界首推杨一鹤,他在国画创作上以生活为师,师古而不泥古,作品格调与众不同,擅长画鸡、芭蕉、猫。

走在韩城古城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考究的门楼及古旧的门匾。门楣题字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从内容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四类。

门楣“十半居”是清光绪年间,韩城名画家张季繇对其住处的题额。意为自己对人生快意事已十得其半,有知足常乐之意。他的这种自足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如果人人都能明白,无论家事国事“和气致祥”、“宁静致远”。人人做事“勤谨和缓”,态度“安详恭敬”,那将是一个多么和谐完美文明的社会。

这是拍卖公司给的简介。

你有他的国画吗?这可是很少见的啊。他的书法四条屏拍卖卖了15万左右。国画价格更高了。

三、韩城的芝秀桥的故事

芝秀桥,又名芝阳桥,桥下陶渠水,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遂易名芝水,桥因河而取名。

    据《韩城县志》载,芝秀桥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因水毁曾多次重修。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拨付银币30万重修,保存至今。桥为石拱形,5孔,长110米,宽5.2米,两侧设有石栏杆及望柱123个,柱头饰以“瓜果”石雕。

    芝秀桥如长虹卧波,迎接着每一位来司马迁祠墓的朝觐者。

 据说芝卅镇的来历,与汉朝那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刘彻有关。

    刘彻年老怕死,就听信方士之言,到处封禅以求长生不老。有一年来到韩城的挟荔宫,准备过黄河拜祭苍天厚土时,听人说吕庄村一尼姑发现了一颗硕大灵芝。当年仙人白娘子救许仙,千辛万苦才从天上盗回了宝物灵芝,那么灵芝吃了定会延年益寿。汉武帝不渡河了,急令臣下访尼姑采灵芝,果然在一石洞中找到。汉武帝传令召见尼姑,因其采灵芝有功,特为她赐名“芝秀”,并令造‘炅芝庵”,封芝秀做庵主。御厨精心炮制灵芝汤,汉武帝品尝后觉味道鲜美,精神大振,叹日:  “植荔子兮,挟荔宫;食灵芝兮,芝川中”。

    从此,发现灵芝的这条大川即被定名芝川,川中之河改名芝水。其后兴建的城镇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芝川镇了。

    司马迁祠位于芝水之阴、司马故道之旁。司马故道为昔日韩城通往县南的必经之地。为了利济交通,方便祭祀,芝川人又于明隆庆年间在祠下芝水上修起了五孔石砌的芝秀桥;明末芝川镇人张斗宿曾募金重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芝川镇之绅耆,同舟谊殷,绸缪虑切……盖一倡群和争先云涌者也……以石铺水底,系以铁锭,自西徂东,凡四丈,阔六丈有奇……自季春经始,至仲秋告竣(见清乾隆《韩城县志·卷十三》)。经过这次重修,芝秀桥更加坚固雄伟,成为司马迁祠墓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人却在文章中提及芝秀桥时,说芝水以前无桥,是民国时期由杨虎城和陕西省长邵力子拨资修建的。事实是,杨、邵二人于1936年来韩时,见芝秀桥破旧,曾拨款予以重修,而非是芝秀桥始建于杨、邵。

四、司马迁的经历

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