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共5个题支,计10分,满分约占5%,0分约占2%。
第6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找词不准,出现了“记忆、复活、往事、鸥鹭”等错误答案,只有50%的考生能找到“常记、记”体现了词中所写的情景是李清照记忆中的事。
第7题考察学生“梳理文章的表达思路与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可结合记叙文的要素进行,“日暮”不正是时间吗?“藕花”开放不是提示了节令吗?而得分仅占30%,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第8题考查“随文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及“对文章内容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如果单纯把这道提理解为仿写造句,那是不完全的。既要鼓励个性表达,又有诸多限制。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考生可以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独特见解。但千万别忘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结合前文出现的“清荷”“亭阁”等意象,在续写时必须紧扣词中的意象来写,否则就会出现“那天的雪花”“那天的雨水”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至此,考生在表述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搭配。正因为有些难度,考生得分低就不足为奇了。
第9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在《如梦令》原作中找出与划线句子相对应的一句词,比较简单得分较好。因为划线句就是对“兴尽晚回舟”意境的形象描摹,只有少数学生画蛇添足,把“误入藕花深处”也写上。
第10题考查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能力。李清照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欢的女词人,而且在初中三年也学过她不少词作。因此答题比较轻松顺利。除了考生在书写时出现错字、掉字外,还有部分学生把温庭筠的“肠断白频洲”也写上,大概在他们模糊的记忆中,两位都是多情善感的人吧!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