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童 吕岩改写成一篇作文400字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夜晚,风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明朗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把光亮撒向人间,就连往日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一眼望去,宛如无边的绿毯。
这时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了牧童悠扬的笛声,他的笛声让人欢快。又时断时续,能使人舒畅,还让人欢心,这随风飘扬的笛声代表着牧童欢快的心情。牧童的笛声愈来愈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吃完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一边用精湛的技巧吹着笛子,一边向草地走去。他悠闲地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今晚的明月,心中蹦出了一万个“真美呀!”牧童索性不脱蓑衣,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牧童一边望着月亮,一边用笛子逗弄着晚风。牧童心里又想:要是天天都有如此美丽的月亮,我就可以让小伙伴们也来欣赏。
牧童虽然已经休息了,可是心里还在想着今晚的月亮。
傍晚,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透过树枝,将细碎的光影洒在了杂草丛生的田野里。我来到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感到神清气爽,便散起步来。
不过一会儿,太阳那张被云彩遮住的脸庞也消失了。月亮从东方缓缓升起,穿梭在云雾之间,将皎洁的月光洒向每一个寂静的角落。放眼望去,在银丝般的月光的照射下,一枝枝草木显得芬芳诱人,如同给田野铺上了一条翠色欲流的绿毯,真是美轮美奂。
忽然,几声悠扬的笛声在耳边响起,与这月光下的田野相配,真是美妙绝伦。随着笛声,我轻轻抬起脚,走在小路上,唯恐打乱了这深幽的意境。走了一会儿,只见一个晚归牧童,骑在牛背上,一手握着牛角,一手拿着笛子,轻轻吹弄着,仿佛在逗弄晚风呢!
牧童回到家,一家人把桌子搬出来,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不时传出几声欢笑,荡漾在林间。好一会儿过去,饭吃饱了,牧童像小鸟一样冲回田野。我快步跟上,只见牧童钻进一片树林,瘦小的身影在皎洁的月光下,更显得轻快、活泼。他跑到一处空地,用手把草地弄平,也不脱下身上的蓑衣,便躺在草地上,进入了梦乡。
二、牧童改写成50字的短文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田野,一望无垠……青翠的草,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翠色欲流,仿佛是一条翠绿色的地毯。这地毯可真大,大得望不到边,以至于把整个草原笼罩。
晚风如一条飘动的丝带,舞着,时不时从脸上拂过,给人一种清爽之感。在晚风中,偶尔有三四声牧笛,悠扬,悦耳,在原野上徘徊不断。
牧童归来了,他悠闲地散着步,心里想着刚刚想用过的美食。夕阳是个吝啬鬼,收起了他那最后一点金子。黄昏之后,月光洒满了大地,给万物披上银装。
牧童躺在草地上,对他来说,这就是最舒服的“床”了。月光当作帐,知了的叫声当作催眠曲,蓑衣当作被子。
在月光的照射下,牧童望着月亮,想着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想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牧童想着优美的诗句,产生无数美妙的遐想。想着想着,这个自由自在的牧童熟睡了……
三、谁能将《牧童》扩写成400字作文
原野上,放眼望去,草地一片接着一片,望不到边际,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无边的绿毯。几棵树木站立在原野之中,如果是俯看大地,会觉得它并不怎么高,但在这无边无垠,非常空旷的原野的衬托之下,这些树木就显得很高大了。
天色逐渐逐渐暗下来,月光洒在草地上,使原野显得格外宁静。
突然,一声悠扬悦耳、婉转动听的笛声,打破了沉寂。然后是“两声、三声、四声……”笛声时断时续,时缓时急、随风飘荡、抑扬顿挫,这美妙的声音真可算得上是天簌之音了。
笛声慢慢地融入风中,风将这美妙的笛声带向四方,白云听到了,也跟着笛声跳起舞来。
这笛声究竟来自何方呢?原来是一个牧童放完牧,回家饱餐一顿后,见天色已晚,便躺在干草堆上,仰望着皎洁的月亮,吹起了笛子。
他一边吹笛子一边想:今天我的牛有没有吃饱呢?明天又该带它们去哪儿吃草呢?他又想起了白天坐在牛背上眺望四周的景色,让春风轻轻地抚摸着脸,看着白云在头顶上盘旋,一会儿变成白马,一会儿变成免子那种舒服的感觉。他又想起了白天和小伙伴们分别坐在自己的牛背上追逐,不由地抿嘴一笑,心里计划着:明天一定要接着玩。早晨起来后还要吹起笛子让蝴蝶和着这调子翩翩起舞……
他看着月亮,又想起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传说。想象着小玉免会怎样一边捣药,一边向嫦娥姐姐撒娇。那老桂树、老槐树又有多少高大挺拔呢?吴刚有没有这个力气把它砍倒呢?
就这样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四、吕岩牧童改写200字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