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四川米粉作文600
绵阳米粉,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相传三国时,蜀主刘璋与刚入川的刘备相会于涪城(今四川绵阳)东山,刘备早就听说四川人擅长烹饪,就提出品尝当地美食。刘璋就说:“闻此山中一人家,其妇善烹饪,祖传以大米磨浆,制成丝,辅以鸡鱼肉等自制作料,开水烫熟即食,汤鲜味美,百里名盛。”于是,刘璋命令手下将这名主妇请上山来做了这道菜。还没上桌,刘备就闻到一股香辣的味道。待端上来后,一会儿工夫就吃了个精光。吃完饭,刘备称赞:“富哉,今日之乐乎,美味也!”后来,四川民间争相仿制。
在绵阳,清晨到处都是米粉的香味,我尤其喜爱绵阳涪城区顺河街的顺河米粉。店十分的小,除了前面做米粉,后房泡米粉,摆了四、五张桌子。可是人却天天爆满。我每次总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才能挤到卖米粉的面前。卖米粉的是热情豪爽的老板娘,我把钱递到她的面前,说要一两牛肉笋子豌豆的,红汤。她利索的洗了手,用漏勺抓了一把一两米粉,然后又再热水里泡了泡,捞上来,搁在碗里,又用钢勺舀了红辣辣的汤,放了点儿牛肉、笋子、豌豆,便端了过来。我舀了一点葱和香菜,端在桌上,仔细看,红油油的汤配上洁白的粉线和绿油油的葱和香菜咋是好看。拌了拌,然后细细品尝,香辣味顿时涌来,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吃”啊!
我喜欢绵阳米粉!
二、有谁知道王永庆卖米的故事?据体情况是怎样?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
三、故事出山买米的人生哲理
出山买米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这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我们的米不多了,你出山到集上买些米吧。”小和尚答应一声,第二天就出发了。
可是走了没多久,小和尚就回来了。他告诉老和尚,出山过河的那座桥,木头朽坏了,人不能走。老和尚问:“不是可以从别的路绕过去吗?”小和尚说:“绕过去那得多走几倍的路。我听附近的山民说了,那桥他们马上就修,还不如等桥修好了再出山。”老和尚沉默不语了。
几天后,老和尚又派小和尚去买米,几个时辰过去后,小和尚背着袋子又回来了。看到老和尚,小和尚立刻说:“师父,那桥正在抢修,现在还没修完,等他们修好了再去买米吧。我想,修这桥不会用太长时间的。”老和尚看看已快见底的米缸,叹口气:“好吧,就按你说的等吧。”
估摸着桥该修好了,这时米缸里的米也已吃得干干净净了。老和尚说:“去吧,赶快去吧,再买不到米,咱就该饿肚子了。”小和尚收拾收拾东西,上路了。可是这一次,小和尚去得快,回来得也快。一见面,小和尚就着急地对老和尚说:“师傅,不好了,桥是修到头了,可是被上游突然暴发的山洪又冲坏了,连那条绕过去的路也被洪水淹没了,我们该挨饿了……”
老和尚叹口气:“其实,这种状况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当初桥朽坏了的时候,你如果早下决心,从绕过去的路出山,虽然费些体力,但米应该是早已买回来了。可你不想费力,又心存侥幸,结果,一而再,再而三,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你说,这能怨谁呢?”小和尚不由得低下了头。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考虑如何抄近道、走捷径,即使出现意外情况,也是心存侥幸,不肯相机而变,付出更多,结果,成功的时机就这样被我们自己轻易地放走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