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故事。
孟子是东周时期邹国人,他曾经到齐国,力劝齐宣王实行王道,但齐宣王总是以自己道德不高来搪塞。
一天,齐宣王看到一个人拉着一头牛,从门前走过,看起来这头牛很害怕,瑟瑟发抖,眼里流着泪。齐宣王一问,原来这头牛要被拉去宰杀,以牛血去衅钟(用其血涂于新铸大钟的表面缝隙中来祭祀)。
齐宣王看着可怜的牛,善心大发,让此人放了这头牛,自己买了一只羊去衅钟。
这事让孟子知道了,他就故意责怪齐宣王:齐国的老百姓都认为齐王您是个吝啬的人!
齐王很委屈:我是出于同情心才放了那头牛的!
孟子冷笑:那你为什么不同情那只羊呢?它才更冤枉呢!
齐宣王语塞。但他真委屈:他确实是因为同情才放了那头牛的,但他无法解释为什么又拿一只羊来换它。既然牛比羊大,老百姓据此认为他吝啬也就合乎情理。齐宣王却糊涂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这时才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这是非常精彩的心理分析,后世人们常拿这一段来嘲讽孟子虚伪,其实,心理问题常常需要的就是这种“伪”,人性之善也往往靠这种“伪”来保护,比如我们一边屠杀牲畜,却又不让孩子看到屠畜的场面——盖因人性脆弱,必须使之与一些残忍之事有所分隔。
其实善本身就是“虚伪”的,但人如果没有这种“虚伪”,就如同禽兽,无德无礼。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