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简单写出其出处?

99作文网 2024-11-07 07:31 编辑:admin 288阅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简单写出其出处?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   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9、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10、 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   11、 朝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2、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载寓言故事: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猕猴都生气发怒;老人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都高兴起来。后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表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13、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4、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说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人家见了都躲到一边不愿意看她。后来有就称这个丑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盲目模仿。   15、 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载寓言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的儿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儿子貌美而家贫。父母不能定夺,便让女儿自己拿个主意。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喻多方谋取,贪得无厌,贪利求惠。

二、求套图及出处 ?

1.风光照

外国论坛:请教这张的后期制作方法?因为我觉得这张花朵的颜色很好,并没有像我拍的那样产生红色溢出。然后就是LZ回答,教程之类的..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2.人像照

外国论坛:请教这张照片您是如何做到在室内拍人像时候能够如此清晰地把窗外树的影子做为背景的?你在院子里布光了么?然后就是LZ回答,贴图解释布光过程..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3.植物照

外国论坛:我一直想要拍摄前景清晰背景运动照片,请问您如何做到的?LZ回答如何拍摄运动中的微距照..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4.宠物照

外国论坛:你好,我家里也有一只同样品种的狗狗,但拍摄时候总动。我在想您用什么方式对它进行布光?因为我好像听说用闪光灯对宠物的眼睛并不好。之后LZ进行解释,并推荐了几款廉价的灯光设备..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5.纪实照

外国论坛:感谢作者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从未体会过的状态,先前我一直对这些群体的人抱有反感,现在看来是我的不理解造成的。LZ表示感谢关注,如何如何..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6.人体照

外国论坛:太神奇了,我都没有发现在光线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可以这么奇妙,即便是皱纹也显得那么有吸引力。LZ开始解释拍摄意图和技术..

中国论坛:求套图。

三、成语故事简单易懂?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有酒喝。有个人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最终没有喝上酒。

四、成语故事简单概括?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五、成语故事及寓意?

没有成语故事及寓意,只有揠苗助长的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六、名言名句及出处?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0、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七、小康出处及含义?

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八、写作手法及出处?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琉璃含义及出处?

琉璃,相传为二千四百多年前战国时期越国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时被发现。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元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勾践。

越王感念其功,原物赐还,并命其为“蠡”。

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精美的定情物送于他一见钟情的西施。

不料就在这一年战事又起,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去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

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明朝以后“琉璃”改称“料器”。清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供奉内廷,称“宫料”、“御琉璃”。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冠。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突出古代皇宫贵族身份和地位,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料器制作全靠人的经验和手艺,在喷灯的火焰中即兴加工,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

透过细腻贤熟的手工技艺,再加入创作者的巧思设计,传达中国深遂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而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也使其作出的作品,具有独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贵。

而高难度的手工制作,也让这种工艺品日渐稀少。

十、高考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成语】: 明日黄花

【拼音】: míng rì huáng huā

【解释】: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处】: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举例造句】: 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拼音代码】: mrhh

【灯谜】: 重阳后的菊花

【用法】: 作宾语;比喻迟暮不遇

【英文】: outmoded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