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锦囊妙计词语的意思
锦囊妙计的意思是什么?锦囊妙计,读音jǐn náng miào j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二、疯狂猜成语有个金色的钱袋,上面写个计字
锦囊妙计_成语解释
【拼音】:jǐn náng miào jì
【释义】: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例句】:为什么叫麻烦?你的~在哪里呢? ★叶圣陶《倪焕之》
三、描写妙计的成语
自有妙计 不是成语,含 妙计 的成语只有3个:
1、锦囊妙计
jǐn náng miào jì
【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2、神术妙计
shén shù miào jì
【解释】指神妙莫测的计谋。
【出处】明·无名氏《阴山破虏》第一折:“今索请李靖军师,至边关用神术妙计可除番虏也。”
3、神算妙计
shén suàn miào jì
【解释】算:计划,筹谋。神妙莫测的计策
【出处】茅盾《石碣》:“单是替天行道否黄旗上的一个‘天’字,还不够;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四、三国演义之成语的典故详细的说一说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五、锦囊妙计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锦囊妙计
jǐn náng miào jì
[释义]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刘备)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正音] 锦;不能读作“mián”。
[辨形] 囊;不能写作“襄”。
[近义] 神机妙算
[反义] 无计可施 一筹莫展
[用法] 多用于俏皮、讥讽的语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神机妙算”;都形容高明、巧妙的计谋。但“神机妙算”既指具体的好计策;也可笼统地指计策的高明;多用于强调计策的奇妙;~仅指具体的计策;用于强调计策能解决危急问题时。
[例句] 刚才我的发言是抛砖引玉;现在该轮到你“小诸葛拿出~了。
[英译] wise counsel
六、第一个字是锦的成语
锦上添花 锦衣玉食 锦囊妙计 锦心绣口 锦绣河山 锦绣前程 锦瑟年华 锦绣江山 锦营花阵 锦囊佳句 锦囊还矢 锦字回文 锦心绣腹 锦绣肝肠 锦胸绣口 锦阵花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