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文如其人用具体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象征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文如其人是说你的文字跟你的性格相仿
二、回顾中国的文化进程,文如其人的列子很少,你能不能举出文如其人的几个特列?
李白和杜甫最有代表性了
李白诗风浪漫飘逸,也和他的放荡不羁的文化性格相呼应
而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充满现实关怀,也和他身处晚唐衰败凄凉的文化背景有关,他的性格中的忧国忧民更是在他的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楚国诗人屈原,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他的人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但又不得志的愁苦情怀。
三、文如其人.品读散文之后,可以揣摩作者追求一种怎样的读书境界和处世心态
文章诗歌词都可以这样品味。先抓题眼,就是关键词或句。然后析意像,就是字里行间里的场景,体现作者的心里,然后再明虚实,虚的就是文章里的景象,实的就是通过文章要表达的,抒发的是什么。最后在结合作者的时代体会。这都是我们老师教的,希望能帮到你。
四、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案: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 得更明白而深刻。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五、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
一提文人,应该有一种彬彬有礼的感觉,好像他们知识博大精深、修养比较深厚、人格也是比较完善的.可是为什么有些文人也经常与小人挂起钩来,让人不齿呢?除了相互诋毁造成的人格落差之外,当代文人的人格其实真的已经受到了挑战,而且人格的失落也影响到了他们作为文人的尊严和作品的价值,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其实,在历史上文人的作品往往是与他们的人格交相辉映的,像孔子不仅有《论语》一书,他还周游列国、收徒三千;屈原更不是仅仅依仗他的《离骚》而名垂千古,他忧国忧民以至于投身汨罗江才真正成就了他的伟大;还有忍辱著书的司马迁、一心报国的辛弃疾、致死不降的文天祥、还有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等等,无不是一身正气、胸怀大志,他们可曾为自己的名利得失考虑过,而历史和人们却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了,不仅在历史上大书特书,而且铭刻在心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这种浩然大气的真实写照,当然“光芒万丈长”了!而相反的,有一些人却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而使自己的才华也一并为人们看轻.大家可能知道宋朝书法界有“苏、黄、米、蔡”“宋四家”之称,其中的“蔡”其实是指蔡京,据说他的字“字势豪健,痛快视着.”只因为其为奸臣,后世恶其为人,进而推崇稍排其后的蔡襄.在近代也有一人,博学多才并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但是却身为汪伪政府的高官,作《中华日报》的主笔.他就是胡兰成,张爱玲之夫.据说此人的文笔只在张爱玲之上而绝不在她之下,但是有几个人读过他的“大作”啊!有才无德,才又有何用,只能是祸乱人间!像这样的人,世间还不知道有多少,只是其人的文采被斑斑劣迹所掩盖,不为人知就是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