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我是个小戏迷》
我的家乡在豫北,那里是著名的豫剧之乡。
广袤坦荡的中原大地滋养了豪迈奔放的地方戏——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朝阳沟》等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家喻户晓,马金凤、常香玉、牛得草等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妇孺皆知。家乡人有个习惯,爱听戏。像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一样,河南豫剧也拥有不少的热心听众 。我们从小听着家乡戏长大。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电视机还未走进农家小院,收音机是农家人的亲密伙伴。听着戏干活,爽!听着戏吃饭,香!听着戏休憩,美!听着戏入眠,甜!总而言之,家乡戏就是家乡人的家常饭,不吃饭,饿得慌,不听戏,闷得慌。
小时候,有月亮的夏夜,小伙伴们吃了晚饭,相约来到大街上,玩够了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便来到村西头的大杨树下,开始演戏。我们最喜欢演的是《朝阳沟》选段,这出戏演的是城市女青年王银环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支援山村建设的故事。那时,这出戏拍成了电影,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百看不厌,白听不烦。小孩子喜欢演的是拴宝在院子里教银环锄地,半说半唱,很有情趣:“你前腿弓,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好,好,好!哎,看你又把它判了死刑。”——银环的锄头锄到了土中掩埋的石块上,锄头当啷断了!每听到这段唱腔,孩子们都乐不可支,边唱边模仿他们的动作。还有一段比较热闹,银环的母亲一开始不同意她下乡,后来思想有了转变,来朝阳沟看女儿。银环的母亲、婆婆、二大娘三人的对唱欢快有趣:“亲家母,你坐下,咱们坐下拉一拉,啊……”我们孩子都喜欢唱,但扮起角色来往往发生争执,都不喜欢当银环的妈妈这一反面角色。于是只好以“剪子包袱锤”来抉择。
清风中,杨树沙沙作响,池塘一片蛙鸣,夜空星星闪烁,地上的我们在欢唱。原汁原味的家乡戏,甜美了清苦的日子,灿烂了童年的梦!
离家十四年了,久违了乡音,久违了家乡戏!记忆中,那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家乡戏,从爬满丝瓜秧、开满太阳花的农家小院飘出来,随着袅袅炊烟,滑过柳梢头,落入心坎里,如花香沁人心脾,似甘霖滋润春野……
二、语文七年级下册戏曲大舞台作文
戏曲大舞台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三、有关看戏的作文
那天,我去看戏,是秦腔,那一腔一调,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听懂了秦人在吼秦腔时所表达出的情感。
秦腔原本就来自于陕西民间,它所表达的不过是天下众生最普通的喜怒哀乐。秦腔的演唱时而使人感到肝肠寸断,时而使人感到荡气回肠,比如那令人悲愤哀叹的《窦娥冤》,还有那使人不由道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三娘教子》,再有那叫人心中畅快的《铡美案》……
现在,我听明白了秦腔中的喜悦和凄凉,也感受到了秦腔所表现出的秦人朴实、粗犷、勤劳、细腻的性格特点,我更知道了秦腔为何那样受人欢迎,因为唱戏人热爱秦腔,更热爱生活,她在唱戏时,已经完全和戏中人融为一体了。
秦腔不仅是传统民俗,而是一种民族气质的载体和象征,秦腔是人生的艺术升华,苦难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
这就是秦腔的魅力。俗话说得好:秦人、秦风、秦韵。秦腔以它特有的韵味演绎出陕西人的朴实、爽快、热情和豪迈。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五月份总要唱几天戏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小时候,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可想而知,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因此,唱戏对于村里的人来说,可真算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了。戏团还没来,人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有的评论今年的戏班子和演员的水平,有的猜测这次剧团会有什么新剧目,有的则加紧锄地,提前做好了看戏的准备。
五月十二的那天,村里人一大早就在庙附近搭好了戏台的木架子。我们一群小孩早已是迫不及待了,眼巴巴地在公路边等候着戏班子的到来。黄昏时分,几辆载着戏子和戏箱的汽车缓缓驶过,我们就在汽车卷起的黄尘里欢呼雀跃起来了。
等到晚上,戏台已经被装扮好了。戏台中央挂上了几层幕布,又吊上了几盏灯,戏台两侧的树枝上安上了两只大喇叭。台底下早已坐满了人。我们小孩坐在最前面,却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里追逐打闹。我们后面是坐的是正在讲戏的老人们,他们永远是忠实的戏迷。最后站着的是大人们,只见一群妇女们嘻嘻哈哈地拉着家常,而男人们又围在了赌场上,开始掷骰子了。
这时,戏台后面的发电机突突地响了起来,戏台上的灯亮了。台上被照得金壁辉煌,台下顿时安静了下来。一阵锣鼓梆子响过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头天晚上通常唱的是《铡美案》。我对其中《韩琦杀庙》一折记忆犹新。那时我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追杀可怜的秦香莲和一双儿女。只见韩琦挥刀杀了几个来回,秦香莲都顺利地从刀下躲了过去,看样子韩琦是不忍心下手的,当他听完秦香莲的一番咿咿呀呀地哭诉之后,先是两手直哆嗦,最后居然拔刀自尽了。戏的结尾就是几名小兵将一具铡刀抬了上来,然后又押上来一个人,将其置于铡刀下,随着黑脸包拯一声令下,那个人的脑袋便掉落到了地上。有一次,这一幕竟然把我吓得扑到母亲怀中哇哇大哭,后来,每当母亲批评我胆小懦弱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这件可笑的事,作为有力的证据。
第二天,算是正戏了。演的最多就是《窦娥冤》和《金沙滩》。我们一群小孩谁也没有耐心将一部戏完整地看下来,我最喜欢看《窦娥冤》里张驴儿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当这两个丑角互相指着对方,脑袋像公鸡似的有节奏地伸缩时,台下所有的观众都笑了。我之所以喜欢看《金沙滩》,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在两军打仗之前,几个小兵先要翻一会儿筋斗,耍一阵儿花枪。我们小孩连眼睛都不愿眨一下,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我很佩服耍花枪的武生,简直将花枪耍得出神入化了,他们即使将旋转的花枪抛到空中,也会稳稳地接住。于是我央求父亲给我也削了根木棍,涂上一圈一圈的色彩,就变成了一根花枪了。我便开始认真地练习耍花枪了,走哪练哪,连上学也带着,经常把校园当成舞台,边转花棍边大吼一声,还吸引了不少师生围观。可惜,有一天母亲拿着那根花棍赶驴推磨时,被驴踩断了,害得我伤心了好几天。
中午,戏快演完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偷偷地跑到戏台后面,撩开幕布,想看看戏台后面的秘密。只见戏子们有的卸妆,有的整理道具,有的嗑着瓜子,有的抱着小孩,我才知道,原来看似神秘的演员们也是普通的人啊。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把我们吓得心惊胆颤,原来是看场子的憨老头正站在我们后面破口大骂哩。于是我们便落荒而逃了。回家的路上,我们就在柴草上翻起了筋斗。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沾满了柴草和灰土,可大家还是没命地翻着。
吃过晚饭,邻村的一帮孩子也赶来看戏了。如果他们有人胆敢在我们面前无礼撒野,一场“恶仗”就避免不了了。我们本村和邻村的孩子摆好了阵势,对峙一会儿,如果对方还不服气,就开始打仗了,当然姿势远远没有戏里的好看,也没有音乐伴奏。一阵厮打过后,邻村的孩子就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投降告饶了……
后来,村里通上了电,安上了电视,也修建了漂亮的戏楼。可我却不怎么爱看戏了。大概是因为年年唱的就是那么几出戏,都看腻了,远不如在家看电视有意思。要去,也是冲着加演的晚会去的。
其实,我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时而高亢时而哀婉的秦腔。父亲、五姑、妹妹都是戏迷,而且唱得很动听。我每次拉起二胡的时候,总要拉几段秦腔曲子,拉着拉着,小时候看戏的情景便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了。
家乡又快唱戏了,我真想从百忙之中抽出身来,回家走走,再看一回久违了的戏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