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可以尽快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个人心得: 总的目的是培养语感 具体操作: 针对语音题: 1.对于生僻词,熟记一些常考易错读音字词 2.对一般的,其实是有规律的,一个简单字是平舌,则字里含有它的都是平舌。 针对词语运用: 不用太死记,要用自己习惯的话来解释这个词语,理解就行,毕竟只是判断运用得当不。 针对改错:首先拆句,看看主谓宾有问题没(缺不缺其一), 再看形容词副词用得恰当不(是否合理、有多个时是否符合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最后,看句意明不明确(是否有歧义、各成分顺序得当不) 针对阅读: 一、 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中心 2、文章的线索 3、吸引读者 4、修辞及作用(双关) 二、 文章开头的作用 1、点题(题旨) 2、概括全文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4、渲染气氛 5、为后文作铺垫 三、 文章结尾的作用 1、点题(题旨) 2、照应前文 3、余音绕梁(产生无穷联想) 4、总结全文 四、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照应 过渡 2、内容上的作用(含义):修辞+中心 五、 景物描写的作用(妙用) 1、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 2、为后文埋下伏笔 作铺垫 六、 人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 七、 加点词在句中的作用 1、是什么 2、为什么 八、 对换或删去 答题方法: 1、表态 2、解释 3、换后和删后的意义的变化 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严密性或科学性) 九、 说明方法 1、下定义:甲是甲(人是人,物是物) 2、作用:运用××说明方法,突出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 十、 散文的写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 十一、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十二、论点的位置: 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过渡) 十三、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四、论证方法: 1、基本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其它论证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归谬法、三段论推理 针对文言文: 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讲得很清楚 针对作文: 多记优美句段 搞点悬赏分嘛,这样辛苦才有盼头嘛!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客观理由是什么?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几点呢?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点:
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
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即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四)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利。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了季氏将有失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