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赏析与翻译,最准确的!

99作文网 2025-06-26 08:37 编辑:admin 86阅读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赏析与翻译,最准确的!

赏析: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

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

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

人才要再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

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翻译: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管夷吾从狱官手

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因此上天将要降下重要使命给这种(或“这些”)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

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通过这些)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

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过;使他内心困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

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外部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到,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希望可以帮到你~~~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六个典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个典故是:

1、舜耕历山,畎quan3亩,田野。畎,本义田间小沟。发,发达,发迹。舜于田野耕作中为尧所发现,任用为相,后又继承帝位。

2、傅说yue4,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被武丁发现,从筑城的劳役者之间选拔出来为相。 3、胶鬲ge2,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4、管仲,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当狱官押管仲回国后,齐桓公就起用管仲为宰相。

5、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相)。

6、百里奚,春秋时的贤人,流落在楚国为奴,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赎回任宰相。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实论点 急!明天要叫作业了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告诉世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