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作文 我的爸爸 初中作文

99作文网 2025-07-25 22:07 编辑:admin 222阅读

急求作文 我的爸爸 初中作文

假如我当爸爸?“假如”这个词真当是妙不可言,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能“假如”的。我们就常常说,假如我是你……于是,“假如”又成了一种教训别人的工具。但其实呢,毕竟“我”不是“你”,所以“假如”做了什么错事,自己是用不着承担什么后果的。

假如我当爸爸,我一定从孩子3岁时开始教他(她)背古诗文。至今我印象最深的一首古诗就是爸爸在我3岁时教的。或许是孩子的思维比较简单吧,小时候记住的东西往往一辈子都忘不了。于是我想,如果爸爸那时准备一块打屁股的板子对付我的顽皮与懒惰,那么我今天记住的会是更多古人的诗文呢,还是自己火辣辣的屁股?

假如我当爸爸,我还会在孩子4岁时教他(她)学外语。据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家教的要求,但是我又有一点担心,自己才勉强过关的口语会不会在一开始就“污染”了孩子的发音,以至于他(她)长大后还要“批评”老土的爸爸教子无方,就像今天他(她)的爸爸批评他(她)爸爸的爸爸一样。

假如我当爸爸,孩子5岁了,我会让它正正经经地学点电脑,并把Internet向他(她)开放。虽然那时的电脑会是怎样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预测,但在网络世界中的数字化生存无疑会在某一天成为现实。也许我会暂时因网络中的鱼龙混杂而为孩子担心,但我定会义无反顾地拉着他(她)的小手走进数字的世界,因为网络已不再仅仅充当一个窗口,它将是一扇门,一扇我们进出必经之门。

假如我当爸爸,我一定是个望子成龙的爸爸,正如天下所有的正式爸爸和预备爸爸一样,但我首先得弄清楚孩子意味着什么。 英语中可以用“it”代替“taby”或者一切未知性别和身份的人,今天我用“它”作“孩子”的代词也正是因为我不但不能控制或预测“它”是男是女,而且无力更无权决定“它”将来扮演的角色。从孩子降生于世界开始,“它”便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生命个体。对于“它”,父母有监护的权利和义务,也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父母却绝不能也不该代替孩子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做的便只有在孩子独立选择之前让“它”懂得生存,学会去认识自己和世界。

古诗文是国魂,外语是钥匙,而电脑和网络则是我们在全球化中的生存工具和生存环境。所以,我不会让国魂烙上板子的印迹,也不会让钥匙在自己手里生锈,更不会因为害怕让孩子在现在生活于未来而让“它”在未来生活于过去。也许我所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假如我当爸爸,“爸爸”是一种孩子对父亲的称呼,也是一种父亲对孩子的责任;即使一切“假如”都可以不承担后果,对于子孙和未来的“假如”也一定得慎而又慎。假如我当爸爸,我要当一个好爸爸。但愿如此。

为什么孩子喜欢上作文课?

一、心理需要是作文的必要前提

心理需要是动机的源泉。任何一件事,只有想做、愿做,才有可能做好。我们很多老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设置了许多形式与内容上的障碍,并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定、束缚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从而压制甚至打消了学生表达自我情感的内在需求。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小学生对生活都有他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认识,并有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经常观察学生,巧妙地运用这种心理需要。当学生遇到发生在家里的、学校的、社会的,学生想说或不想说的,高兴的、烦恼的或者值得感慨的事情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这些思绪转换成文字。我们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应该以学生课外非正式的、有感而发的思绪记录为主,以课堂作文为辅。真正使学生的作文是基于心理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的写作形式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日记、周记、随笔等。教师不一定要去翻阅这些作文,只要学生经常动笔,哪怕是很简单的,且不成熟的话语,久而久之,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陶行知先生说:“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录思绪的过程中也不是无所作为、消极对待的。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作文的指导,充分发挥引导、点拨作用。记得曾听过一堂作文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的爸爸》前一天,让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自己的父亲的脸一分钟。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再记叙。学生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写下的作文自然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也可以采取很多类似的方法,学会打动学生,使写作文成为学生源于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表达需要是作文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生活在各个大小集体中,每天总有好多话要与同学说,有好多事情要与家长、教师交流。如果把这些交流通过文字来表现,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因此,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文字交流平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使学生想写又有地方写。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校内的博客、论坛,供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生生、师生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交流平台。教师要充分地运用这些平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思绪、观点转化为片段式的文字,自己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与学生随意的讨论、交流之中。这样,即使学生不是在进行作文训练,甚至不是以作文为对象进行讨论,在经常性的交流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当然,如果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作文教学,像作文博客等,只要符合学生的表达需要,收到的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普遍会有一种期待心理。期待自己的作文成功,期待自己能在这次作文训练中有新的收获。当看到教师对自己作文的最终评价后,就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感受。倘若教师在作文本上给他们留一块“空地”,让学生及时写下当时的看法或感受,实现作文批改的互动,其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作文批改的互动实现了学生对原来习作的“反刍”,增强了学生的作文感悟能力,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以此为台阶,就可以很顺利地进行小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训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