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动在心间的作文
有一种感动在心间
天色有些阴沉,窗外的风很大,把伸向天空的树的枝桠吹得左右摆动.午饭前的最后一堂课是物理,难免的安静气氛.
自认为对理科没什么感觉的我,觉得这样的安静十分寻常.物理老师在讲浮力,手中提着一个金属块,好像是铜.这节课在讲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她把金属块放入量筒的水中,我们看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为金属铜块受到了浮力而变小.
之后她把两个金属块放入了一个密封的透明小瓶,把瓶沉入水中时她说:“注意,我的手一放开,金属块就浸没了.”
也许是没太挺清楚的关系,导致很多人起哄,把“浸没”听成了“寂寞”.于是男生咿咿呀呀大叫几声“金属块寂寞了.”
浸没是一种沉沦,而寂寞却是一种沉沦过后的感伤.
后来听见女生的感叹:“其实金属块不寂寞,因为密封的空间里有两个金属块,还好是在一起生锈了.”听完了这些话,心头悄悄地感动了.如同两个朋友,双生花般地依赖于彼此,然后小声低语道“还好我们一起生锈了”.
有一种想隐藏却欲盖弥彰,想遗忘还偏偏忍不住回想的物质,那样的纯洁,无法亵渎的纯净物,元素周期表里不存在的纯净物.地老天荒的冗长,超越隔阂,却始终惺惺相惜地依靠一种不知名的介质存在且传播.
物理课上完后,我和她走在去往食堂的小路上.那个瞬间,多么想握住她的手,然后真诚地说一声:“我们一起生锈吧”.
那种感动在心间涌动,蒸腾起乳白色的迷雾,那是另一种爱.我在那一个寂寞的刹那明白,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仅剩下二百多天.
于是,那么顺理成章的,在一个生活的罅隙间,一堂平静的物理力学课,一个来时发得并不完全标准的词语音调,却让我明白了那种单质,叫做,友情.
在无数生活的感动中,发芽开花.
感动为题的作文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话题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
说到让人感动的事,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想起1999年高考“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题,有很多考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如何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水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自然,上述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上述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上述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就都合乎题意要求。
参考例文一: 《 感动》
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只有当我们错过它,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