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高考作文:题简单 立意难

99作文网 2025-07-05 15:23 编辑:admin 163阅读

名师解析高考作文:题简单 立意难

原题回放:

材料作文:泉水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他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断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题目分析:

很欣喜看到湖北卷终于出了这样一道意思简单直接的材料题目。泉水和喷泉,互为表里,题目的第一层意思也就是“其实”这二字之后的部分。“正是有XX那些默默不语的XX不断地XX,才有了……”这句道理岂不是耳熟能详?

当然不要忘记,按照湖北历年的考试习惯,绝不会把作文出得这么简单。写作文有一句老话“题简单,立意难”,说的是如果一道题看上去很简单,那么审题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想要写出最佳立意就需要考生再多下思考功夫了。所以我们重新看一遍题目。第一句就暗藏玄机:泉水……一旦有机会,成为……喷泉,汇成溪流,奔向远方。所以同学们,泉水和喷泉本是一体,是同一个事物,有机会涌出地面了,泉水也就成了喷泉。

于是我们有的同学把题目理解成了以上的意思和关系,可不可以呢?

常见偏离题意的立意:

泉水涌出地面才成为喷泉,所以写抓住机会,促成改变;

要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必须涌出地面,去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同一事物的命运不同,所以写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

……

不是不行,但是,这些即使你的表述再完美,都不是最佳立意。

立意参考

立意三步走告诉我们,如果题目里面两个事物看似在分高下,那么第一步就是做选择,泉水和喷泉,选择哪个。选择喷泉的是傻瓜,选择泉水的才聪明。君不见,20xx年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这种典型的二选一最好就是反弹琵琶,去选沙子。这种立意的好处就是角度较新,对于平时思维比较活跃、有想法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就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驾驭反弹琵琶,所以我们第二步就是论关系。

泉水和喷泉的关系,这可以给学生一个大谈特谈作文的空间,一般来说学生最爱这样立意,这种立意也是最稳妥最保险的。珍珠固然重要,沙子也不错,各有各的好处,有区别也有共通,多好!20xx年的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4年的浙江卷“门与路”都是关系类作文,谈好关系,发一通正常议论,作文就稳稳当当地了。

当然,不要忘记了,所有的作文都是在教做人。中国人写文章最喜欢谈文教之功,所以任何文章如果不落脚在人的身上,那就是失败的,没有人情味的。所以我们的第三步就是谈态度。谈什么态度呢?喷泉好,有的人愿意做喷泉;泉水也好,也有的人愿意做泉水。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所以,有的人愿意等待自己花开的到来。不论是做哪一个,人生的境界都是要上去的。

2013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的评析

湖州中学 特级教师 羊刚

浙江的第十份自主命题语文卷稳中有变。稳中有变是常态,但变化之中透露的新鲜信息却值得关注。

语言运用板块跟2012年卷子相比有三题更新,分别是第5题词语排序、第6题寓意概括、第7题诗句仿写。这不是简单的考点轮换,对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7题即便大量的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前4题题型稳定,但对学生结合语境辨析的要求则进一步提高。如第2题中“登陆”的“陆”是否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第3题中“热诚”与“热忱”词义有相通之处,语法功能有所不同,利用语感和多角度分析,双管齐下庶可化难为易。应对这样的变化,题海战术难以奏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才是良方。

现代文阅读两道大题从选文取向到设题方法与2012年的卷子十分相仿,也非一成不变。第10小题、第15小题,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查的力度加大,区分度会更佳。写作题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对应考来说,作文以切题为要,教学却不能止于审题。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 周红阳

我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既切实体现了“三个有利于”和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又呈现个性和创意。

选材典范。第5题的《幽梦影》、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和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均系名家手笔。而文言文《送丁琰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佳构,古诗《秦中吟?歌舞》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讽刺诗名篇。这些阅读材料,有文化,有艺术,有意蕴,有思想,不只是给试卷增添色彩,也是崇尚经典的积极尝试,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设题灵活。如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导向明确。写作考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模式,且努力突出三个“贴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材料,从而引出“童真泯早”“拯救童真”等跟考生“零距离”,又非常“生活化”的话题,让考生容易“发声”,可写性很强。再以“综合上述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等明确了写作要求,提示了写作角度,限定了写作范围,能有效防止“套话作文”、宿构的鱼目混珠,为继续倡导和落实“真实写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审题应该较2012年稍难。虽一作家国籍有误,但不影响考生根据三作家的话写作答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