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从这句话看出什么,写篇作文
表面上看似无情的他,却有着温柔与宽仁的心
作文材料 急求!
一场暴风骤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搁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起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专注地一条一条地捡著。这时,一位老人恰好路过海滩。他对小孩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啊!”小男孩一边继续专注地捡著,一边回答:“至少我送归大海的,它们又得到了性命!”老人顿时为之语塞。
在巴西的丛林中,一位猎人射到了一只猎豹。子弹划破了雌豹的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这时,猎人看到肠子已流出身躯的母豹,艰难地向前爬著,挂泪的双眼露出哀求的目光,半个小时后,母豹终於爬到了两只幼豹跟前,喂了最后一顿奶后才咽了气。看到这一幕,猎人含泪折断了猎枪,埋葬了母豹,抱著两只幼豹走出了丛林。
“持灯女神”南丁格尔,却用行动阐述了另一种善。她出身在一个显贵的家庭,却会为了帮助别人而抛弃无忧无虑的生活去选择从事当时地位十分低贱的护士这样一个职业。通过她的努力,前线的死亡率由40%降到2%!在多少个风雨之夜,那些在呻吟的士兵只要一看到南丁格尔手提灯的亮光,就像看到了慈善的天使,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爱意,她所到之处,伤兵们甚至会俯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我为此深深地震撼着,也为这种伟大的善而感动着、感化着。
汉朝时期有一名武将名叫曹参,原为高祖刘邦的一员
猛将,汉一统之后刘邦任命其为齐国之宰相,他虽然在战场
上英勇善战,叱咤风云,但涉及经天纬地,兴国治家,他无
疑是个门外汉。
然而,他却能使齐国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很快
成为中央政府的丞相,成为一代治国名臣。这是为什么呢?
曹参听取了一位精通黄老之术的建议,以“治道贵清静而民
自定”的方针为指导,确定了一个具体的为政纲要:在安定
之时治国,最重要的是妥善处理民众内部的关系问题,当然
,此中有善也有恶,但应该在把握要点的前提下容许善恶对
立的存在,若加以严厉的取缔,使恶人没有安身之地,则他
们会产生坏念头,从而破坏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曹参的成就,关键取决于他能够吸取民族
文化的精髓。
老子提倡“无为”,可概括以下三方面:
1、领导者应尽量少施行强制性命令或指示;
2、不要实行使人负担过重的政策;
3、对他人之各种活动在大原则允许范围内尽量的顺其
自然的本来面目去发展。
《传灯录。慧海转》里有一则故事:
有位法号有源的蝉师来问慧海(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师):
“和尚如果修道,那么还用得上日常功夫吗?”
慧海回答:
“当然用得上。”
“怎么用日常工夫呢?”
“饥饿的时候就吃饭,困倦的时候就该睡觉。”
“好象每个人都是这样做的啊,那么这肯定与你说的不同吧?”
“当然不同。”
“不同在那里?”
“一般人总是该吃饭时不吃饭,每每有过多的要求。同
时,该睡觉时不睡觉,往往有太多的计较,所以这就是两者不
同之所在。”
此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有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人
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应行若无事,纯任自然。
《庄子。秋水》中一则寓言:
有一天,庄子在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个大
夫去处先行聘请庄子:“希望你能到楚国负责政务。”
庄子手持鱼杆,头也不回:“我听说楚国有一种运用
于占卜的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命人用贵重
的布帛裹盖着郑重地供奉在宗庙里。你们说,这只龟
是宁愿死了留下骨头以此为尊贵呢,还是宁愿在污泥
中拖着尾巴孤独逍遥的生存呢?”
“当然是后者了。”
“你们请回吧,我宁可象龟那样,在污泥里
拖着尾巴的活着,也不愿死后留着枯骨让人看的很尊
贵。”
庄子之自由,源于其明心见性之善端。人非
善悟而不能抛富贵,抛富贵者方能存真性,留善端。
秦国有一名将叫吴起,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
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
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一次,一位士兵在战前生了一个肿瘤,为了
减轻士兵的痛苦,使其早日康复,吴起毫不犹豫地亲
自为他将疮口上的浓汁吸出,令那位士兵及所有在场
的人感动不已。但是,那位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事情
却放声痛哭起来,旁观的人很奇怪,就问这位母亲:
“你的儿子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却受到吴将军
这样的关怀,你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伤心地哭
泣呢?”
“我的丈夫当年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后来为报
答吴将军之恩,终于死在战场上。如今我儿子不正是
重蹈其父的命运吗?这怎能不让我伤心呢?“
正是吴起的身先士卒,先人后己,最终导致了
他事业上的成功和辉煌。
存善因,得善果;善因报果,循环往复,我们
应该懂得这一道理。
春秋时,郑武公有两个孩子,老大名叫寤生,
老小名叫段,姜氏喜欢段而讨厌寤生。武公掌权之时
,姜氏想废太子寤生而立小儿子段,被武公阻止。武
公死后,姜氏与段私订计谋,企图夺取寤生之大权,
不料此计被寤生识破,段被处死,寤生埋怨母亲不该
教弟弟做这种不义之事,一气之下,将母亲送出京都
,并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后来,庄公由于
其善心做崇而十分后悔,而姜氏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只因为人君,不可食人言,因此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庄公寤生手下有一位管理七地疆界的官吏名叫颖考
叔,他为人正直,颇有孝道,他得知此事后便以献野
味为由,来见庄公,且听下面的对白:
“你进献的是什么野味呀?”
“这是长科鸟,名哓,极不孝,小时候母亲哺
喂它,长大了却不知回报,,反而啄食母亲之肉,所
以人们都捕捉它。”
庄公蓦然心动,似有所悟:“你就留下来吃饭
吧。”
席间考叔将最好的蒸羊肉包起来,恭敬地放在
一边,庄公问:
“这是何意?”
“我家有八十岁老母,从没有吃过这样好的肉
母亲未吃到,我那能咽的下去呢?”
“你真是孝子啊,可怜我却无法尽人子之孝心
,为人子不能尽孝,为人臣不能尽职,何以立于天地
之间?”庄公十分悲戚。
考叔明知故问:
“姜氏人不是还健在吗?主公之言,所为何故呢?”
庄公将事情经过如实告诉考叔,后又说:“当
时这件事处理的太草率,现在想起来真后悔莫及,无
奈已立下誓言,莫非天要陷我于不孝?”
“主公何不在地下修一座宫殿,请母后住在里面
,您到那里去见她,其不是‘黄泉相见’吗?见面后再
将其接上来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庄公听后,十分高兴,忙命人照此办理,庄公终
成孝道,也因此而得美名于天下,终成霸业。
因势利导,引善因而至善境,此为任何人成功必
经之路。而考叔的方式、方法,难道不值得今天的人仿
习吗?
《韩非子·喻老》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春秋时有一神医名叫扁鹊。有一次他进见蔡国国君
蔡桓公,他对桓公说:“国君有病,病在皮肤表层,若不
及时医治,恐怕会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先生多
虑了。”
扁鹊走后,桓公对手下人说:“医生啊,总是喜欢
诊治没有病的人,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功绩。”
十天后,扁鹊又进见桓公,说:“你的病浸入了肌
肤的里层,如不及时治疗,病会继续加重。”桓侯听后很
不高兴,扁鹊只好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桓公,说:“国君的病
已渗入肠胃,再不治疗,会更加严重。”桓侯心中十分恼
怒,心想:“这人真是乌鸦嘴到处咒人有病,不看你是名
医,我一定治你欺君之罪。”于是桓侯假装未听见,对扁
鹊不理不采睬,扁鹊只好扫兴而归。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见桓侯,但一语未发而退了出
来,桓侯暗暗得意:“怎么样,没有话说了吧!”于是他
故意命人去问扁鹊,意欲刁难嘲弄他,但是扁鹊一席话却
使桓公所命之人目瞪口呆:“病在皮肤表层,只用汤剂即
可治愈;病在肌肤,用针灸也可治好。当深入肠胃时,虽
不好办,但总可施救,而一旦深入骨髓之后,那么非人力
可为,而是上天的安排了。如今桓公之病就属于最后这种
情况,因此,我无话可说了。
过了五天,桓侯忽然腹部剧烈疼痛,忙让人去找扁
鹊,扁鹊已逃往秦国,桓侯很快就去世了。这篇寓言告诉
我们:如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及时解决,视而不见
,积少成多,讳疾忌医,就会越拖越严重,以至不可就药
。同时,医治疾病,解决问题,不但要有好的医术,也要
掌握劝导能让他人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否则就会象扁鹊哪
样引起误会,落得个避祸他国,如此狼狈的下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