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骇人听闻的典故
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释义]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语出]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正音] 骇;不能读作“hái”。
[辨形] 骇;不能写作“赅”。
[近义] 危言耸听 耸人听闻
[用法] 含贬义。多用来指惊人的坏消息或事物。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兼语式。
[辨析] ~和“耸人听闻”、“危言耸听”;都含有“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不同在于:~重在“骇”字;“耸人听闻”重在“耸”字;“危言耸听”则重在“言”字。
[例句]
①报纸登了一条~的消息;某地不法商贩用工业酒精制酒而致多人中毒。
②新闻媒介披露了这同一天同幢楼里发生了两起凶杀抢劫案;真是~啊!
[英译] astounding;appalling
[成语故事]
隋炀帝杨广时,著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诞言论取悦皇帝。他曾谎报说:有人抓了一只乌龟,它的腹部有“天下杨兴”四个字,预示着杨家江山兴旺长久。当皇后死时,王劭又说:皇后原是菩萨转生,她现在只是回到天上去……他这些“骇人视听”的奇谈怪论虽然遭到有识之士的鄙弃,却得到杨广的欢心。这样,王劭在著作郎的位置上坐了将近二十年。“骇人视听”现写为“骇人听闻”。
二、耸人听闻的成语的故事
耸人听闻 [sǒng rén tīng wé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贬义
出 处
清·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例 句
1. 这种人专爱传播那些~的消息。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危言耸听 骇人听闻
反义词
本来面目 不偏不倚
三、骇人听闻的意思是什么
你好!
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出处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七上人教版语文课本第26课《皇帝的新装》:“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解释
骇:惊吓,震惊。
闻:听。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
四、骇人听闻成语意思
【成语】骇人听闻
【拼音】hài rén tīng wén
【释义】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造句】报纸登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某地不法商贩用工业酒精制酒而致多人中毒。
【近义词】危言耸听、 骇人视听、 耸人听闻、 骇人闻见
【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典故】隋炀帝杨广时,著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诞言论取悦皇帝。他曾谎报说:有人抓了一只乌龟,它的腹部有“天下杨兴”四个字,预示着杨家江山兴旺长久。当皇后死时,王劭又说:皇后原是菩萨转生,她现在只是回到天上去……他这些“骇人视听”的奇谈怪论虽然遭到有识之士的鄙弃,却得到杨广的欢心。这样,王劭在著作郎的位置上坐了将近二十年。“骇人视听”现写为“骇人听闻”。
五、骇人听闻的意思和造句,还有它表达了什么?
骇人听闻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 释
骇:惊吓,震惊。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出 处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成语典故:
隋炀帝杨广时,着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诞言论取悦皇帝。他曾谎报说:有人抓了一只乌龟,它的腹部有“天下杨兴”四个字,预示着杨家江山兴旺长久。当皇后死时,王劭又说:皇后原是菩萨转生,她现在只是回到天上去……他这些“骇人视听”的奇谈怪论虽然遭到有识之士的鄙弃,却得到杨广的欢心。这样,王劭在着作郎的位置上坐了将近二十年。“骇人视听”现写为“骇人听闻”。
用 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示 例
峻青《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和日寇的血腥蹂躏的同时,也发生了几件~的奇事。”
近义词
危言耸听、耸人听闻
灯 谜
谨防隔墙有耳
六、用成语,登堂入室,震耳发聩,骇人听闻,鞭长莫及,写一段话
上回书说道:一彪形大汉,不经通报,直接登堂入室,对这沈庄主,大吼一声,其声骇人听闻,连林冲都鞭长莫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