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字成语及他的一些小故事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二、八字成语故事3分钟到5分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高缭的人被晏子招到府上做事。这个高缭呢,工作倒也认真负责,凡是晏子吩咐之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完成。但对于分外之事,他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想多承担一点责任,不愿多提一点建议。就这样,高缭在晏子门下混了三年。
有一天,晏子突然宣布,要辞掉高缭,让他回家种地。很多人不解,纷纷劝阻:“高缭在相府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勤勤恳恳,你没有给他一定的爵位,还要辞掉他,这样在道理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是个能力有限的人,需要四周的人扶助方能挺立起来。高缭跟我三年多了,他人缘很好,但他政绩平平,从来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没有提过一条好的建议,也从没有指正过我的过错,难道不该辞退吗?。”听了晏子这一番话,左右的人都觉得很在理。
从高缭“下岗”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在晏子看来,高缭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失职,他三年不愿多做一点分外之事、不提任何意见,不主动献计献策,就是无用之人,将其辞退,理所当然。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职场中一定要肯做事,能做事,想做事,多做事,不能像高缭那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持高缭工作哲学的人,于私有益,于公不利,纵然再乖巧,人缘再好,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当年,25岁的美国小伙子布罗斯是美国国务院里资格最浅的演讲稿撰写人。赖斯被提名为国务卿之后,将所有演讲稿撰写人召集到白宫,对她在任命听证会上的演讲稿内容进行商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否保得住,所以他们大都抱着“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的态度,致使会议波澜不惊。这时,布罗斯站出来建议说:“我觉得外交政策方面还不够明确,作为新任国务卿,应该在听证会上详细阐明自己的外交大略。”布罗斯的发言立即引起了赖斯的注意。
参考:
三、找10个八字成语,要有来源和典故。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解释: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历代许多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这句话,如“功勤一篑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惧烦”等。
出处: 《尚书•旅獒》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解释: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出处: 《星火燎原·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解释: 〖解释〗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出处: 〖出处〗《后汉书·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解释: 〖解释〗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出处: 〖出处〗《旧唐书·宇文融传》:“臣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夫千计,亦有一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释: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解释: 〖解释〗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出处: 〖出处〗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说,咱们先买地,后盖房呢,还是先盖了房子后买地?”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解释: 〖解释〗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出处: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解释: 〖解释〗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出处: 〖出处〗《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宋·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解释: 〖解释〗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出处: 〖出处〗《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解释: 〖解释〗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处: 〖出处〗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