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本溪自然奇观作文300字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本溪水洞。一路上风景很美。
一排排树从眼前掠过,道路两旁是连绵不断的山峰:一辆辆汽车从眼前跑过,不知是车绕着山跑,还是山绕着车转。
下了车买好票,来到洞口,四个红色的大字映入眼帘,“本溪水洞”。进了旱洞口,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真冷!顺着洞穴向前走,到了浮桥,浮桥的桥面是空心的塑料,好像一个大大的盒子。桥的连接处什么都没有,一看就吓人。继续向前走,“龙宫”,真是漂亮!一个古代的房子上盘着一条大青龙,那大大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人们,真让人不寒而栗。再看看下面的万丈深渊,好可怕!哎呀!怎么就没看到“空姐”呢?大家会想:“空姐”是什么?其实“空姐”就是蝙蝠。
走过旱洞,进了水洞,水面被彩灯照得异常的美。穿上又肥又大的棉袄,踏上船,船缓缓的开动了,刚走不远,便见一个牌子上写着“玉像戏水”,这真像一头大象把它那又大又粗的鼻子插入水中,好像要吸水来为自己冲澡似的。看!“大雪山!”有人在尖叫。我看到无数个钟乳石柱连在一起,像人们刻得一样;又像水从上面泼下来,马上定了型似的。那边还有天桥、倚天长剑、银河扬帆……直看得我眼花缭乱。
出了洞口,坐上了返程的车。虽然很疲乏,但是,水洞的景色还在我眼前浮现,大自然真是太了不起了,只有她的鬼斧神工,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
二、天下第一奇观石林作文
这一天,我们前往昆明,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林。
到达石林地质公园,远远就看见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鲜红的“石林”二字。放眼望去,前面矗立着各种各样的奇峰怪石,有些石柱平地而起,高耸如云,犹如棵棵大树;有些连成一片,雄伟地竖挺着,象巨大的城墙。在导游的讲解下,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石头一一变成了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和人间万物,让人不由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你看,这里有唐僧念经、苏武牧羊、八仙过海,有母子偕游、十八相送,还有那令人神往的美丽的阿诗玛,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们仿佛步入了时间隧道,进入了电影里。 走入石林,更像是走进了动物园,你看,这里有双鸟渡食、双象戏水,有猛虎下山、凤凰梳翅,有乌龟采宝、玉兔盼月……人们不停地指点着、惊呼着。其中,最有趣的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猫和老鼠竟然谈起了恋爱。你看一只老鼠跳在一盏油灯上,猫咪正含情脉脉地等在边上,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只要你有足够的想像力,都会找到你心中的东西。如果你眼中仍然是乱石林立、杂乱无章,看不出前面的精彩变化,那你可能真有些缺心眼了。哈,或许你不小心摸到了那块“缺心眼石”,成了不幸的受害者啦。 在赞叹神奇的同时,我们也纳闷:这些神奇的石头究竟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地上长出来的呢?原来,它们是从海底搬上来的。大约2亿多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许多厚厚的石灰岩。经过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这些岩石被顶到了地面。由于石灰岩的溶解,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剥蚀,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石林。 在游览时,我还听到一着描写石林的打油诗: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石头大。置身在这片神奇的石林中,我忍不住再续上一句:自然界威力大,人类的想像更大。
三、介绍自然奇观的作文 山西
你可以写 壶口瀑布 写北武当山 芦芽山 五台山都是自然奇观
“如果没有壶口瀑布,真不知道该以什么做为黄河的标志!”1999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曾用这样惊心动魄的标题发表“壶口瀑布可能消失”的报道。
很早就从唐诗里领略了黄河的气势:“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涛沙》)“黄河却胜天河水,万里萦纡入汉家。”(司空图《浪淘沙》)……不久前,总算有机会到壶口直接品读了一回黄河飞瀑的壮观。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之间,是我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5000年前,天下洪水滔滔。“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李白《公无渡河》)。大禹治水,先导黄河,选定黄河中巨厄孟门,“凿中如槽,束流悬注70余尺”。“槽”即壶口孟门山间30来米宽的河道,河水“悬注70余尺”,形如茶壶注水,故名壶口。水道一开,黄河也就可以顺畅而下,免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位于黄河中游,距陕西省宜川县城40公里,距山西吉县城西南约25公里。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中国古籍《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将壶口瀑布的形象跃然纸上。
两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烟”,更是罕见。亚洲飞人柯受良和黄河小子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陕西省和山西省共有著名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黄河壶口瀑布景观(18张)湿地等15个类型。 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壶口瀑布位列其中。
2010年7月5日,壶口瀑布出现的半清澈半浑浊交界的并流景观,十分壮观。
山飞海立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壶口瀑布
晴空洒雨。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
旱天惊雷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冰峰倒挂
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
十里龙槽
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Ca(HCO3)2==== CaCO3↓+CO2↑+H2O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等。在溶洞里,有千姿百态的钟乳和石笋,它们是由碳酸氢钙分解后又沉积出来的碳酸钙形成的。
天然河水或井水中,常常含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硫酸钙、硫酸镁等杂质,如果含量较大,则这种水叫做硬水。硬水不宜作工业用水,因它在锅炉中受热分解会形成锅后,造成导热不良,浪费燃料,甚至酿成事故。硬水也不宜饮用,如长期饮用,会患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用硬水洗涤衣物,洗涤效果差。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
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有这种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现的奇峰异洞就是这样形成的。
旧称喀斯特,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窄的地方象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
中国现知最长的溶洞是湖北利川县腾龙洞,长约40千米;最深的为贵州水城吴家大洞。深430米。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如桂林的七星岩、芦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深612m,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石笋,美名十八罗汉,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规模。周口店的龙骨洞,洞虽不大,却是我们老祖宗的栖身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