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月的文章100字左右~~~
宁静的夜晚在我的身边围绕。天上的美丽非月亮莫属。快乐的你和我,烦恼的你和我,不都曾被月光照过吗?不是炎热刺眼的阳光,不是小得几乎没有光芒的星星,而是柔和、清澈、明净的月亮,它似乎有一些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感觉。
银色的树,银色的花,银色的草都是月光所给予的。月亮,像佛一样有哲理,像婴儿一样可爱,像露珠一样晶莹,像灯一样照亮人间……
中秋的月是秋月,它显得那样冷,冷的不近人情,冷的让人感觉不到它往日的温柔,但是却那样惹人喜爱。月是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在寂寞的夜晚,似乎又增添了一处陪伴人的景色。
有些人认为月亮是精神寄托,看着月亮,似乎把心事都在向月亮诉说。而有些人对月亮不屑一顾,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月亮,正如其名,很亮。它因为嫦娥和后羿的故事而亮,它因为象征着团圆而亮,那种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亮有时让人感到皎洁凄凉,有时让人觉得和蔼可亲。总之,月,很不平常!
看着月亮,我似乎又感觉到了什么……
题目是<>
二、月光 触动了我的心 作文
月儿弯弯,正如一位小姑娘翘起的嘴角。
月儿圆圆,正如夜里天空清澈的眼睛。
现在已是秋天,玉盘般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一小截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地上,皎洁而宁静。不同于阳光的炽热,灯光的明亮;月光总是轻柔的,带着淡淡的优雅。它并不耀眼,却如花香般令人心旷神怡;它并不明亮,却是在尽力地给世界带来光亮;它以一种怡然悠闲的姿态,默默地为世界照亮着、付出着。
月光像是我的朋友。每当我灰心丧气、独自难过时,它便悄悄地从窗口透入,照在地上,以它微弱却皎洁的光芒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重拾信心;每当我收获成功、心情愉悦时,它也来陪伴我。那清雅的光芒仿佛是在分享我的喜悦,又好像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
月光像是我的老师。它一派清幽,让我学会了平心静气;它一片皎洁,让我明白了要保持自身高洁的本性。即使偶尔被乌云遮住,它也会竭尽全力地冲出黑暗,重返光明。月光用它无言的话语,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人们思乡时的精神寄托;而在我眼里,月亮则是我的良师益友,它恬静、优雅、清洁明亮、默默奉献而不求回报……
不骄不躁,不吵不闹。在一个星光点点的夜晚,月光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三、《白兔和月亮》这边短文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主旨
拥有巨大的财富或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寓意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作者用白兔慧心未泯与人类慧心已泯作对比。意在说明白兔尚能悟到不该拥有的应学会放弃的道理,而人类总认为拥有就是幸福,不肯放弃既得的利益,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感受
拥有不等于幸福
四、帮我写一段矛盾的谈月亮的赏析文字。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国的作家茅盾在《谈月亮》中提出了自己对月亮的不同感悟,他认为:“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的。而把这一点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到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不知何因,作者眼中的月亮是个大骗子!温情主义的假光明!在他看来,弯弯的新月“没觉得这残缺的一钩儿有什么美”,这弯弯的月牙儿与美人的眉毛“愈比愈不象”,“这一钩的冷光正象一把磨的锋快的杀人的钢刀。”月朦胧是“装腔作势”,是“欺骗”。茅盾在《谈月亮》中重点谈了关于月亮的两件事。其一,是小时候与邻居老头儿讨论月亮大小的问题,月亮虽则未必“欺小”,却很能使人变得脆弱。其二,是写一对男女闹分手,作者好事代为向双方父母致信,而最终中秋之夜,“是这月亮,水一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这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一位昨日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在月光的撩拨下变得脆弱,这使得作者吃惊,更觉得上当受骗的感觉。从中作者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认为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象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自己跟月亮感情很不好”,而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象就是高山里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她)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在他看来,原始人也曾在月亮上做“文章”——就是关于月亮的神话。然而原始人的月亮文学只限于月亮本身的变动;原始人对月亮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给的都是非科学的解释。至多亦不过想象月亮是太阳的妻子,或姐妹,或人间的“英雄”逃到天上去罢了。这些都没有把月亮看成幽怨闲适缥缈的对象。茅盾在《谈月亮》中有这样一段话:“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罢?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叱咤风云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在月亮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悲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的想到再回去”,他怀疑那个邻居老头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法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也许有着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罢!《谈月亮》文字间表面充满了“月亮可怕”,而实际突破了以往东西方月亮文学对月亮的正面视角,它从月亮的另一面展开剖析,展示出月亮“消极”的一面,使月亮文学中的“月亮”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实与丰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