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说新语中描述中国古老文化的句子
言语第二之七、亲亲之义
(原文)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雠,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译)荀慈明(荀爽)遇见汝南袁阆,袁阆向他问起汝南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说起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道:“难道仅仅因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吗?”荀慈明说:“您指责我,有什么凭据吗?”袁阆说:“刚才我问的是国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责你。”荀慈明说:“从前祁奚告老还乡时,内举不忘他的儿子,外举不忘他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诗,不言尧舜的功德,却赞美文王武王的伟绩,这是因为他爱自己亲人的道理呀。《春秋》的义理,是以鲁国为内,以华夏诸国为外。况且不爱他的亲人却爱外人,这不是有悖道德吗?”
文学第四之三、二婢雅对
(原文)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译)郑玄家的奴婢都读书。曾经有一个奴婢,不合郑玄的心思,要打她,她还在辩解。郑玄火了,就让人把她拽到了泥地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奴婢过来,用《诗经》中的一句问道:“胡为乎泥中?”意思是“你怎么到了泥里了”,那个婢女也用《诗经》中的话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意思是“我要申诉,正赶上他发怒。”
文学第四之五十二、雅人深致
(原文)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译)谢公(安)趁子侄们聚会的时候问:“《毛诗》里哪句最好?”谢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公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我觉得这一句很有雅人的深远志趣。”
二、阅读世说新语摘录一则故事对人物进行点评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之三十二、焚车
(原文)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译)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有一辆好马车,凡来借的人没有不借的。有一个人要安葬他妈妈,心里很想借车,但没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说了这事儿,感叹道:“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这车子有什么用?”于是就把车给烧了。
体现了人物阮裕乐于分享的品质。
三、《世说新语》里徐孺子一段话的心得
言语第二之二、眼中有瞳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稚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是这一段吗?也就是说他是神童,能言而已。
四、解释《世说新语》中一篇段文意思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解释: 孔融被收押,朝廷内外群臣们都很惶恐。当时孔融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两个如故在外面玩耍,丝毫没有理会官兵。孔融对着使者说:“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放过?”儿子说:“大人知不知道把一个鸟巢打翻,还有完整的蛋吗?”过了不久,他两个儿子也被害了。 成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五、世说新语两则文意理解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陈太丘(寔)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等你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大怒说:“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去,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你和我父亲约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却没来,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握元方的手(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谢安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反倒责怪陈,被陈的儿子驳得很惭愧。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