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为梦想而奋斗的议论文的事实论据

作文网 2023-03-22 03:39 编辑:admin 285阅读

一、求为梦想而奋斗的议论文的事实论据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少年达尔文要周游世界

    达尔文,查理·罗伯特,9岁时对他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为此他一直在积极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想入非非的“不务正业”的学生。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海军勘察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解说,从而摧毁了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随后又了表了《动物和值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的内容。

    查理·达尔文终于成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二、关于奉献的名人故事反例?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 年的单身汉生活,15 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 材料 。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 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 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 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 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 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 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国。

三、有关于奉献的论据要5个

1、森林女神徐凤翔――奉献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

徐凤翔教授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认作是一位“奇女子”,甚至“另类人”。她曾身为南京林学院教师,而于 1978 年她 47 岁那年自愿要求进藏,在林芝农牧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在藏18年,她从“小木屋”起步,创建了“高原生态研究所”。

在西藏农牧学院时,她多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沿途的艰难困苦对于一位年已 52 岁的女性来说,可想而知。她笑说若从事业角度看来,纵使天堂伊甸园也难比墨脱这地方;但若论行路之难,通往墨脱之路则无异于炼狱。

她计算过附身蚂蟥的数字,有一天是创下了纪录,计有 400 条之多。加上蚊子飞虫一路叮咬,叮咬处红肿发炎,到达墨脱时我们的女科学家已是面目全非。

就这样,她以进入“老太太”的年纪,往返喜马拉雅,远行藏北、阿里,六渡“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几乎考察过西藏全部典型的植被地区。

她从专业范围的本底调查,提出了很多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建议,成为生态保护、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布道者。西藏人民敬佩地赠予了她“辛娜卓嘎”――森林女神的美誉。

2、印度特雷萨修女――奉献社会是崇高的追求

印度特雷萨修女 1910 年生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 12 岁萌生做修女的愿望, 18 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 27 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 38 岁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生涯,所服侍者均为赤贫的人??

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 40 岁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 1979 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她一生追求财富以外的价值,博橘喊爱,执著,微小。对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其追随者遍布世界各地。

有一天特雷萨修女外出归来,在加尔各答的街头看见一个印度穷人斜躺在马路边。忙碌了一天的修女这时已经疲惫不堪,她既想背起这个人到修会去疗救,又感觉到自己此时有些力不从心。意念一闪即过。

她回到修会叫了几位修女,可是当她们返回到马路边寻找那个人时,却发现只剩下一件改世破烂的外套。面对这件褴褛不堪的外衣,特雷萨修女跪下来,泪流满面??

在特雷萨修女向教廷呈交创立“仁爱会”的申请后,教廷派下来一位神父到印度负责调查事宜。在这位调查者看来,社会上各种慈善机构林林总总,还有必要再多一个什么“仁爱会”吗?这位调查者来到了特雷萨修女的“慈善基地”,他惊呆了。

所有的修女和工作人员都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竟然没有专人负责接待这位上宾!最后只能由他“自报家门”,特雷萨修女安排开手头紧要的工作,与调查者席地而坐商谈创会事项。

特雷萨修女双眸注视着前方,淡淡地像是自言自语:“我们需要创办仁爱会,来帮助这些无依无靠的穷困病人!”调查者想谛听修女陈述创办理由,示意她说下去。可是他发现修女的神态依然如故,两眼直视前方,果断坚定地重复了刚才这句话。

这位神父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玉成仁爱会的创建工作!

3、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奉献能挽救和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

北京解放前,两名解放军干部悄悄来到梁家,向梁思成请教,一旦大军被迫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要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圆歼野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这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

北京解放后,梁思成提出,北京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等。当有人要拆掉城墙时,林徽因争论说:“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造,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为了抢救古迹,梁思成曾声嘶力竭地告诉大家,城墙里面是七百年的“填泥”,坚硬如石,有一千两百吨重,用二十节车花八十五年才运得完。他在尽可能保存古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林徽因 1955 年病故,梁思成 1972 年亡故??他们曾因“复古主义”而被批判、被折磨、被羞辱,然而他们死后,又被赞扬、被认可、被怀念。

林徽因是一位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凤毛麟角的女建筑学家。她一生深爱建筑学。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她抱病与梁思成设计了国徽,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被病魔折磨得卧床不起时,一听到北京景泰蓝制作即将灭绝时,不畏病魔缠身,挣扎着亲临景泰蓝工厂考察了解情况,重新设计创制了景泰蓝,才使我国的这一重大艺术品工艺得以保存下来。她的敬业精神是可贵而崇高的。

4、巴金:“我愿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奉献是超越自我生命价值的途径

不论在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巴金对祖国、对人民、对读者充满了爱,他把这种无私的爱化作了实际的行动。多年以来,这位文化巨匠只求奉献,不问索取,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迸发出燃烧的生命激情。

巴金对自己很吝啬,对社会却很慷慨。在他的倡议下,由作家们自己筹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还捐献了 20 万元稿费和 300 万日元奖金。但他却反对用自己名义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文学馆里的巴金文库,是巴金从自己的藏书中一本本亲自选出来,共 7700 件收藏品先后分 11 次寄去。

为了表达对这位文学大师的崇敬和感激,文学馆的大门上特地安装了铸有巴金手印的把手,让人们按着他的手印走进这座文学殿堂。巴老百岁诞辰之际,他的家乡成都举行了一个大型研讨会。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恢复重建几十年前遭到破坏的巴金故居。

然而,巴老亲属表示,虽然这也是自己多年的心愿,但却违背了巴老的意愿。巴老说,“我要像一根火柴,给一些人带来光与热,自己却卑微地毁去”;“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就是一位人民作家对生命价值的最佳诠释。

5、中国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冰盖北高点――献身科学考察事业是对人类的奉献

2005 年 1 月 9 日 22 时 15 分,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考队 12 名队员登上了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 A 的“北高点”。这是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 A 核心区域。

“冰穹 A 的科考意义非常大。”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魏文良说,“由于这里是冰盖最高点,比较完善地记录了历史气候和气象情况,是研究解释地球几十万年前的气象、气候的最好地形,可以为预测未来的地球气候状况提供依据。”

200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共有队员和船员 146 人。在从南极中山站向冰穹 A 行进的 1200 多公里的行程中,中国科考队员们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

冰穹 A 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第 21 次南极考察队中的 17 名越冬队员留在了中山站,即将开始艰苦而漫长的南极极夜生活。他们将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在中山站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研究。

6、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奉献精神――为了祖国的航天科研他们无怨无悔

当年“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以核工业、航天工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为主以外,先后有 26 个部委和 20 个省、市、自治区,包括 1000 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精兵强将参加会战,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十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第一颗卫星发射时,动用了全国 60 %的通信线路,仅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就达 60 万人。掀开中国航天史新篇章的载人航天工程更是离不开协作和奉献。

45 年风雨,弹指一挥间。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走过冰冷潮湿的沼泽野岭,走过寂寞孤独的实验室,走过与生命之神较量的惊心动魄的试验场。

在酒泉发射中心附近,有一个烈士陵园, 600 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灵在土地中安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 24 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飞向太空。

航天科研事关国家秘密和安全。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惊喜不言而喻。

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它叫夫妻树吧。”杨利伟一家人就一直不知道杨执行的真正任务,儿子杨宁康也不知道爸爸究竟在哪里,在首飞太空的半年前,他还在作文中写到:爸爸的工作太忙了,很难见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一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的雄姿,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