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两个月亮》的赏析?怎么写?快快

99作文网 2025-07-29 16:52 编辑:admin 276阅读

徐志摩的《两个月亮》的赏析?怎么写?快快

《两个月亮》是一首以“自然”与“人”为歌咏对象的抒情诗,主题则是颂赞月亮的美以及表述月亮对诗歌主述人的真切意义。全诗以“我”与“她”的对偶性来展开诗意。起首第一段只有一个二行节,这个二行节开宗明义即已分判出两个月亮,她们是大家见到的,所以说是“一般的样”,但是,她们却有不同的“相”,尤其是后者,更不是普通人所能分辨得出来,于是诗歌主述人便展开下面的表述。 诗的第二段讲的是当前自然界的月亮,徐志摩写这首诗时是在1931年4月2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圆月之夜,所以他就直接说“一个这时正在天上”,由于她光华四射,如同披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雀毛衣裳;她慷慨地将她的光华像恩情一样布施给大地,于是,大地便均享着她的金光银光。她无所不在,故宫的琉璃瓦上、北海、中海、南海这三海都有她的清新丽影。云头上、树上以及新绿的藤萝背后都有她踪影。玲珑、美丽,连水里的鱼儿也为她痴迷。可惜的是,对诗歌主述人来说,她就有一点儿不好,那就是她常常失踪,不见丽影!常常变得小小的,常常只看到星星的光辉而见不到她迷人的圆脸!虽然她到时候还是会回来,可是,诗歌主述人说,对她的思念却真是一种煎熬! 诗的第三段讲的是一个具体的人,而诗歌主述人称之为“月亮”,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诗歌主述人说“还有那个你看不见”,试问她既然不是真正的月亮,究竟又有谁能看得出来?又有谁能看得见?这个别人看不见的月亮,她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美丽(艳),第二是“她也有她醉涡的笑,还有转动时的灵妙”。也就是说,她一笑起来她的脸上便呈现出灵妙的、醉人的梨涡在转动。谁有这迷人的梨涡呢?1928年12月13日,徐志摩重逢阔别已整整四年多的林徽因,他从北平写给陆小曼的信上有这样的话:“林大小姐则不然,风度无改,涡媚犹圆,谈锋尤健,兴致亦豪。”事实上,我在《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一文中的第二节已清晰地指出梨涡是林徽因的一大特征。诗歌继续写林徽因的性格,照诗歌主述人的描述,她是一位慷慨大方勇于助人的人。诗歌正在对这个不一样的“月亮”进一步描述时,突然插进来一句令人费解的“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诗句!这一诗句中的“你”似乎有歧义,理论上应该跟本段第一句中的“你”同样指别人。假如是这样,那这一诗句就很突兀!假如这两个“你”是一致的,都指同一个人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两个“你”都应该是林徽因。也就是说,诗的第三段根本就是徐志摩在跟林徽因自白!如此一来,“还有那个你看不见”与“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的真正意思是:你对我来说,是我心中的月亮,可惜你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你看不见自己,你也看不到我的园林!虽然如此,这个特别的月亮对诗歌主述人却具有非凡的意义,他说,最可贵的是她法力无边,常常将他的灵波向上提升。紧接着下面两个二行节是具体地描述诗歌主述人的灵波如何向上提升,他把它比喻成大海的波浪,汹涌的银涛激起的浪花伴随着有音乐的银钟,带着马尾似的白沫,这白沫就像是经过细心雕琢的珠宝一样。这种灵波向上、向高处提升的内心感觉,究竟是否就让诗歌主述人产生出遨游太虚仙境的灵异感觉?我们所知道的是,这就是他的最爱!这是一轮永不残缺、完美的明月,远远胜过当前大自然的圆月。只要诗歌主述人一闭上他的双眼,她便婷婷地升上了天!

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的诗赏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赏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①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 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 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 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 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 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 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 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 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 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 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 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 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 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 (《“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 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 《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 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 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 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 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 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 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我们真 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 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