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析 礁石 艾青
由于礁石的形象被提到象征的层次,它的意蕴已超越了特指的象征对象和历史条件,使人产生多重联想和解悟。
她可以理解为一种正直伟岸的人格精神;在两种人间力量中有表现为“正义”“真理”的象征;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他又使人们想起进步与腐朽之间的冲突------在礁石和海浪这两个对抗的形象中,与象征“正义”“真理”的礁石相对立的海浪,其外的特征是凶狠的、强大的、攻击的,从内在力量来看,它确是怯懦、虚弱和无能的。相反,巍然屹立的礁石,虽然总是被动无辜的受到伤害、践踏,虽然浑身布满伤痕,但由于具有不灭的内在伟力,海浪的冲击砍削只能更加增强他坚硬顽强的本质,他永远以强者、胜者的自信心和昂然的姿态撞碎外强中干的海浪,“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在结构上,它的视点先对准海浪,再转向礁石;以动态写海浪,以静态写礁石。这正是为了以海浪外在的狂暴、嚣张和侵害的本性与它的徒劳、失败,有力的反衬礁石的坚韧、静穆、深沉的内在力量以及他无绳反抗和胜利。同时,它采用了最为简洁的语言和最纯粹、质朴的白描手法,以取得与礁石抱朴守真的品格“同质”的效果。
二、艾青的《礁石》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的意蕴,具有无限阐发的空间。这可以一般地看作两种力量的斗争,又可以看作具体而有所指的敌我较量。还可以把礁石看作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的代表,等等。
三、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艾青《礁石》鉴赏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选自《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7月版,P259
这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咏物诗,吟咏礁石的佳作。诗人将礁石置身于波浪汹涌的环境里,既绘其形,又传其神,形神兼备。
诗的第一节,写浪一个接着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却奈何不了礁石,反而,在其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这些物态、物境的描绘,颇为切合实际,尤其是“扑”、“打”等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使画面活了、动了。
诗的第二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对立的画面。一幅是礁石浑身伤痕累累,“象刀砍过的一样”;另一幅则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画面之间,对照鲜明。这里,借助“站”、“含着微笑”等诗语,赋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并将其长期受浪迫害却依然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显然,此诗咏礁石,并非以咏礁石为目的,而是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诗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向礁石“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而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则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四、《礁石》这首诗的语言很朴素,很浅显,可礁石的形象却生动,作者究竟是怎么写成的?
诗中没有直抒胸臆式的呼号,只有冷静的客观描写,采用的是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礁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和感情
1.礁石是从石的角度出发把浪作为对照物,而大堰河是从河的角度,对河进行了歌颂。双方的出发点不同,歌颂的事物不同,站的角度上存在差异。
2.表达了作者对于坚韧不屈精神的赞誉,对于坚强的形象的追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