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上河图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描绘了中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可谓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其画表露出的是对汴梁生活的赞美和怀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二、《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怎样的风俗人情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清明上河图》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汴梁城的城门和大街,对门外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忠实而详尽的描写。画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活动、手工业活动、河上的漕运活动、各类人的游览活动等。除了酒楼、药铺等大型店铺外,还有香铺、弓店,处于十字路口小茶铺或酒铺,还有门前挂着“解”字招牌的当铺,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有卖花的、算命的以及各种摊贩等牟均可一一辨认,街道上活动着各种人群,官员骑马,侍者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有的妇女们则坐了小轿。在如此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车子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河上有人使船,有人游逛,有的在门口凭栏眺窒。这热闹的光景,画家安排得有条有理,杂而不乱,引人入胜,古都风貌,再现眼中。从构图上,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驰;以村郊、河道、城市为主,逐渐铺开,很有层次,村郊是引子,比较简略。进到河边时,便着力描写船舶货运,直到拱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桥上桥下,船上船边,人们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十分紧张,过后渐渐转远,结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从酒楼和桥起,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辆。店铺、各色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从进城到第二条街,画卷终止。《清明上河图》在南宋有许多临摹,一两黄金一卷,可见南来人怀念故都的繁华的感情,其意义是很大的。
三、清明上河图里踏春行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
开封汴河两岸的柳树抽出了新枝,从南方开来的漕船与商船,衔尾入汴,挤满了河面,将苏、湖生产的粮食运入京师,米行的牙人正在指挥脚夫从漕船往岸上搬货物,河市、街市一片繁忙。这样的繁华景象,被一位北宋画师张择端画进入他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清明时节于宋朝人来说,是热闹而欢快的时光。虽然人们心头还有一抹思念先人的淡淡忧伤,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不如抛却愁绪去寻春。于是,到青山绿水间游赏踏青,便成了宋人度过清明时节的习俗。
遇上一个好天气,汴京城内的士庶商民,就会约上三五好友,带着新酒、炊饼、果子、小吃、玩物,出城游玩。汴京郊外,是一大片的田野、园苑、山林,这个时候,野外热闹如同市肆,“四野如市”,踏春的人们“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宋初的诗人晏殊看着这春天里络绎不绝的游人,写下了一首小诗:“王城五百车马繁,重帷黕幕纷郊原。游人得意惜光景,恣寻复树登高轩。”

在这春天里,宋朝的人们还可以到皇家园林中玩耍,通往皇家林苑“金明池”的路上,总是人头攒动,“游人士庶,车马万数”。一首唐诗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汴京的青楼女子也不想辜负这春色,骑着毛驴,“披凉衫,将盖头背系冠子上”,来“金明池”访春。一群年少的风流子弟,“跨马轻衫小帽”,跟在丽人后面,追逐春光。还有几个文身的恶少年,“用短缰促马头刺地而行”,“呵喝驰骤,竞逞骏逸”,大概是想以此吸引佳人的注意吧,就如今日开着宝马飙车的“古惑仔”,寻求速度的刺激、观者的惊呼。
四、清明上河图想要表达什么?
清明上河图 表达的是 当时 大都市 市场的繁华 那种盛世的局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