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该不该被植入人类情感
“情感”是一个很笼统的词语,即包括“喜爱,鼓励,呵护,幽默”这类的正能量情感,也包括“暴戾,冷血,残忍,贪婪”这类的负能量情感,该不该对人工智能植入情感,要看人类能不能做到将正负情感分裂开来,如果能,那么发展出“绝对正能量”的人工智能何乐而不为?怕的是不能,因为情感是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一个整体,正负情感如同光影一般不可分割,如果人工智能的情感是完整的,即有正有负,那么建议还是不发展或限制发展为好,因为如果到了讨论人工智能情感的科技地步,人工智能的能力也很是可观的,一旦负能量情感爆发,就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了。
二、未来的强人工智能世界,我们的孩子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孩子的成绩很重要,因为考上理想的大学,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孩子的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孩子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关于分数的高低,已然无人问津,孩子要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对于孩子的情感教育---孩子是否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们没有来得及去关注更多。甚至于认为,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可有可无;更有甚者,认为孩子对人、对社会的冷漠,更能够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能不说,这种对孩子情感教育的淡漠的态度,是孩子成长的悲哀。记得一位未来学家说过一句话,未来的人工智能,几乎能学会人类的所有智能。甚至能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而产生与之匹配的认知模式。也就意味者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与人工智能之处,是否会学习,已经不是区分的标志。那么,人类与人工智能区分的指标有哪些呢?那就是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我们生而为人,正因为爱自己,而推及爱父母及社会,乃至爱自然万物,才能热爱生活,创造美好。如果没有了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即使孩子学富五车、富可敌国,又能如何?无非是能挣钱的机器而已。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丰富的情感?那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爱自己,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有一颗感恩之心。怎么爱自己?爱自己的前提是自尊,自尊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孩子明白:我不需要任何证明,就具有独有的价值。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有了这样的自我接纳和认可,就会有善待自己的动力。因为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如此有价值,自然就会好好的爱自己。爱自己,孩子就愿意去讲究卫生、就愿意去锻炼身体、就愿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就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就愿意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因为孩子学会了爱自己,孩子就能够持续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孩子就更有能量去回馈父母的爱,也就是学会了爱父母,进而爱同学,爱社会。怎样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呢?当孩子学会了爱自己以及爱社会,孩子就比较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妈妈煮的一碗粥,孩子就会感受到妈妈的爱意;家里的一盆花,就会让孩子发现生命的美好;家里干净的地面,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珍惜;同学的一次帮助,就会感觉到同学的朋友之情。而这些美好的情感,都是在自爱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爱孩子,唤醒孩子的自尊。感恩,是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据说,哈佛大学的心理教授曾经做个实验,实验发现,在诸多的美好情感中,能量最强大的情感就是感恩,感恩的能量甚至超过了爱的能量。具有感恩心的人,其幸福指数总体都比较高。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感恩的情感。从我的经验中,就是先从父母的身教开始,父母面对亲朋好友的帮助,要有感恩的态度。特别是在家庭自然生活状态中,要经常把这种感恩的事情进行分享,父母这种感恩的心态,就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进而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劳动,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会由衷的说:妈妈,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即使饭菜的味道不太可口,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付出的劳动,对妈妈的劳动表示尊重的感恩。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孩子的感恩心就会生发出来。有了感恩心的孩子,就会更容易和朋友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就更有机会获得帮助和成功,也就更有可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愿我们的孩子成为爱自己、爱生活、懂感恩的孩子。
三、机器人真的能赋予人类似的情感吗
赋予计算机或机器人以人类式的情感,使之具有表达、识别和理解喜乐哀怒的能力,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发展相比,人工情感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却是微乎其微,情感始终是横跨在人脑与电脑之间一条无法愈越的鸿沟。很长时间内,情感机器人只能是科幻小说中的重要素材,很少纳入科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之中。
发展现状
日本新开发的情感机器人取名“小IF”,可从对方的声音中发现感情的微妙变化,然后通过自己表情的变化在对话时表达喜怒哀乐,还能通过对话模仿对方的性格和癖好;美国MIT展开了对“情感计算”的研究,IBM公司开始实施“蓝眼计划”和开发“情感鼠标”;我国国内开展的研究项目主要有:“脸部运动编码系统”可应用于人脸表情的自动识别与合成;“MPEG-4 V2视觉标准”可以组合多种表情以模拟混合表情;针对人的肢体运动而设计的“运动和身体信息捕获设备”;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验证系统”;“语调表情构造系统”根据语音的时间、振幅、基频和共振峰等,寻找不同情感信号特征的构造特点和分布规律;“可穿戴式计算机”可用于增强和补偿人的感知功能。
所有这些进展都局限于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模拟表达,二是情感表达的模式识别。事实上,真正具有类人式情感的机器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系统:情感识别系统、情感内部逻辑系统和情感表达系统。因此,能否建立“情感内部逻辑系统”是研制情感机器人的关键。
![](/static/images/up.png)
![](/static/images/down.png)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