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情感中升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升华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真情扣心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知识海洋徜徉的同时涤荡心灵,收获感动。高中语文课本包罗万象,其中不乏至真至美的感人篇章,美文引发的哲理思考,诗词刻画的丰满形象,纵横古今,驰骋中外的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信手拈来,都是情感教育最好的素材。
例如,在讲授《道士塔》时,我先让学生感受敦煌文物的博大精深,美妙绝伦,学生叹为观止,接着再让其了解文物已流失国外,惨遭破坏的情景,引申许多本属中国的瑰宝却堂而皇之的展览在巴黎伦敦,学生不由气愤无奈,于是我启发学生:敦煌文物流失,责任在谁?在中国日渐强大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文物?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义不容辞的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人爱国家。然而,当我提示学生们,在今天,长城却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垃圾箱,国人漠视,外国人竭力保护时,我们真的没有颜面指责王道士的无知,我们只有深刻的反思,不断的完善,学生无不动容,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空前膨胀。
诗词教学也是情感教育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杜甫《蜀相》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抓住“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原是美好之景,可是在这寂寞荒凉的丞相祠堂,碧草春色为谁而绿,黄鹂好音有又谁能聆听呢?感物怀人之意渗透纸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一个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壮志未酬就以身殉职,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不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流满面而荡气回肠呢!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创设情景,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怀念与对自己功业未就的叹息感慨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的理解也变得直观,他们感叹诸葛亮,惋惜杜甫,学习了诗词,陶冶了性情。
作文教学更是情感渗透的大好时机,比如,让学生以“尊严”为话题进行作文时,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到较抽象,觉得无从下笔,我就用下面一段教学语言来诠释“尊严”:1840年,林则徐把英国的一箱箱**倾尽石灰水中,付之一炬,这就是尊严!邓小平同志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就是尊严……我讲到这里,全班学生情不自禁,掌声如潮。他们已经深切体会,尊严,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不可侵犯!
解决比较敏感的早恋问题也完全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孔雀东南飞》和《雷雨》时我对学生说焦仲卿和刘兰芝、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爱情悲剧都源于家长的反对。成年人的爱情尚且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而你们,作为在校中学生若早恋不仅面临家长、教师和社会的三重反对,还要面对成绩下滑的严重危险,面对高考毕业后各奔东西的残酷现实,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与其拿自己的美好前程换这虚无渺茫、毫无安全感可言的青涩爱情,不如先把自己的学业搞好,为自己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们听后,会心的笑了。他们知道了现在要为自己的前程奋力打拼,等到事业有成了才有资格爱与被爱。
以上只是几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但是我们相信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期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思考
小学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写”“言而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受生活局限,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很窄;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阅读中,忽视了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的指导。所以,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无话可写。为解决上述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
叶老师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使学生在写作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本人认为应采用“组织活动”的方法,展现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喜欢参加活动,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参加过的活动,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中去,只有自己“真”有动情,才能写出人的真情。利用活动展现情境,既提供了写作素材,又使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能力,因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想掌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才会有茅塞动开之时刻。所以学生大多怕作文,这种为难情绪的产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设置一道障碍,因此,也会主观上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降低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顺应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进行兴趣作文训练,降低作文难度,就会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逼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他们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贵有恒,教贵善诱,叶老师要求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联系生活,活跃生活,动用生活中的素材,达到“学生要有兴趣尝试作文”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要求,选用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美妙的写作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感染。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歌曲,他们心头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对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怀自己增加了理解,笔下妈妈的形象丰满、感人。
三、画面再现情境,增强学生的写作感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组织学生搞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要求学生写日记和积累素材,诸如此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作文从内容入手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把活动和电教媒体结合起来,形成双管齐下,解决作文从内容入手的问题,效果会更好些。
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作文所需要的画面和声音,即可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又可拉近学生的认知与实际的焦距,把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活融汇在五彩缤纷的媒体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多某种事物有详细的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情景作文以观察为基础,以激发兴趣为核心。它注重改善直接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去,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多姿多彩的作文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创设阅读情境,学习习作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尽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优秀范文来解读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我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首先指导学生仔细的品读文中的各个非常有趣的情节,如跟着祖父在园中锄草、捉虫、施肥等,这些都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作。童年的快乐在这描写中展现出来,同学们兴致勃勃的读着,绘声绘色的议论着,不知不觉想起了自己的美好童年生活。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讲讲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并与课本上作者的美妙童年生活相对比,然后每组选出讲的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讲。最后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水到渠成,一篇篇精美的习作跃然纸上。
其实,利用课文来创设情境的例子很多,如《背影》中人物描写;《东方之珠》中的热闹场面描写;《北大荒的秋天》中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等等,这些情境都可以切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