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后羿的成语?

99作文网 2024-12-06 02:20 编辑:admin 125阅读

一、有关后羿的成语?

后羿射日

出处:后羿射日的传说出自《山海经》、《书·尧典》、《十州记》、《淮南子》、《天问》等著作,故事内容: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月里嫦娥 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姐姐是月里嫦娥。”

二、后羿射日成语故事

后羿射日成语故事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教训。其中,后羿射日成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照亮大地,使人们能够生活和工作。然而,这些太阳同时升起来,导致地球上的炎热无法忍受。人们的庄稼枯萎,河流干涸,整个世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在迅速消失。

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站了出来。他是一个弓箭手,拥有非凡的射箭技巧。他观察了太阳的轨迹并决定采取行动,保护人们的生活。

后羿决定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来射击太阳,以确保人们的安全。他仔细计算着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选择了最佳的时刻。当太阳升起时,他拉紧弓弦,瞄准太阳,然后迅速射击。箭矢准确无误地命中了太阳,让一个太阳从天空中坠落。

人们欢呼雀跃,感谢后羿的英勇行为。他们感到无比的惊奇和庆幸,因为后羿的射击拯救了整个世界。

然而,后羿的英勇行为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有些人开始质疑他的动机和行为是否正确。他们认为太阳是天神,后羿的射击是对神灵的挑衅。于是,这些人对后羿表现出了蔑视和敌意。

后羿并没有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射击太阳,而是为了解救人民免于灾难。他的行为是出于无私的目的,但有些人却无法理解这一点。

后羿继续保护人们,射击剩下的太阳,一个接一个地射落。他使用了自己的技巧和智慧,始终没有让任何人受到伤害。他的努力最终让人们重获希望和幸福。

然而,后羿的故事并没有总是以美好的结局结束。他的功绩最终引起了嫉妒和妒忌。一个名叫嫦娥的女神嫉妒后羿的英勇行为,她想方设法将后羿放逐到地面上,夺走了他的神力。

虽然后羿失去了神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帮助人民。他毅然决定利用自己的射箭技巧和智慧,继续保护人们,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后羿射日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教训和启示。它告诉我们勇敢面对挑战,即使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反对。它教导我们要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奋斗,即使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它也提醒我们要在自己的行动中带有正义和善意,这样我们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中国人民将后羿射日故事传承了千百年,以表达对勇敢和无私行为的赞美。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正义。

通过了解和传播后羿射日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可以从这个古老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故事是激励、鼓舞人们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重要资源。成语作为中文文化的精粹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以下是一些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力量。

1. 锲而不舍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郑国大夫的人,他经常遭遇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轻易放弃。郑国大夫的忠诚和执着给他带来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有一天,郑国大夫听说国王打算修建一座美丽的宫殿,于是他决定向国王申请参与此事。然而,他的请求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国王认为他能力不足。

尽管如此,郑国大夫并没有气馁。他每天早上都会用刻着“锲而不舍”四个字的金斧子敲打一块大理石。经过数年的坚持努力,他终于刻下全篇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毫不动摇地追求目标,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2. 卧薪尝胆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勾践的国君。

勾践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君主,但他的国家却屡屡受到邻国的侵略。一次战败后,勾践被敌人俘虏,并被迫成为奴隶。尽管处境艰难,勾践并没有放弃,他秘密记下了国家的耻辱,并立志要将来复国报仇。

多年过去了,勾践终于有机会重夺失去的土地。为了巩固自己的国家,他决定进行内部改革。他下令让人民都种植苦楮树,在楮木下睡觉、用楮木做床,以此激励他的臣民记取国家沦陷的痛苦。

经过艰苦的努力,勾践的国家最终重现强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并从中汲取教训,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关键。

3. 画蛇添足

话说古代有位画家擅长画蛇。有一天,一位富商请他画一幅蛇的画作,以装饰自己的庄园。

画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富商的邀请,并开始作画。但是因为他太过自信,他认为自己画蛇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于是,他在画蛇的身上不自觉地添上了一双腿。

富商看到画作后大为震惊,他非常不满意,并把画家赶了出去。因为画家多此一举地添上蛇的腿,使得原本完美的画作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度追求完美可能导致适得其反,有时候应该珍惜现有的优势和独特性。

4. 过眼云烟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张衡的官员,他勤奋工作,一心为国家尽忠。

一天,张衡发现自己被人陷害,被指控犯有重罪。他被迫离开政府,并且在世人的指责声中黯然离去。然而,张衡并没有沉溺于失败和悲伤。他相信自己是无辜的,于是他决定写一篇悲愤的文章,揭露真相。

当张衡的文章受到广泛关注时,人们开始怀疑他的指控是否真实。最终,真相大白,张衡被平反,并被重新召回政府继续为国家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遭受不公和冤屈,我们也不能放弃对正义的追求,因为真相终将浮出水面,过眼云烟。

5.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个人叫杞人,他总是过度担心和担忧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极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有一天,杞人听到了一个谣言,说天要塌下来了。他非常担心,并以为这个谣言是真的。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逃避天灾。

然而,在他逃离家园的路上,他看到一个人正好和他相遇。那个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慌张,他告诉那个人天要塌下来了。

那个人笑了,对他说:“你真是个杞人忧天!天是不会塌下来的,放心吧。”杞人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多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度担忧和忧虑往往是多余的,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不要被无谓的恐惧所困扰。

以上是关于励志的成语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激励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四、后羿有关系的神话故事

后羿有关系的神话故事

简介

后羿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射箭能手之一。他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并且和许多其他神话故事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将介绍与后羿有关的多个神话故事,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传奇英雄。

白蟒与后羿

有一天,后羿正在练习射箭,突然一条巨大的白蟒出现在他的面前。白蟒是一种凶猛的毒蛇,威胁着当地的村民们。后羿立即拿起他的神弓,瞄准白蟒并一箭将其射杀。村民们感激地向后羿致谢,并把他当作英雄来崇拜。

后羿与夸父

夸父是神话中的另一位著名英雄,也是一位速度惊人的奔跑者。有一天,夸父突然与后羿产生了竞争心理,两人开始比赛奔跑。他们一起穿越了山川河流,夸父为了赶上后羿,不断加快速度。然而,夸父一直无法追上后羿,最终在程咬金的劝阻下停止了追逐。虽然夸父并没有赢得比赛,但他们之间的竞争使两人成为了好友。

后羿与上古战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段关于后羿参与上古战争的故事。据说,在上古时代,地球上的凶兽非常猖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类,后羿带领众多的勇士和凶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后羿发挥了强大的射箭技巧,为人类赢得了胜利。人们称他为勇猛无敌的英雄,并将他的事迹传颂至今。

后羿与嫦娥

后羿与嫦娥的故事是中国神话中最为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据说,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后,被天帝封禁在地球上。后羿非常思念家乡和妻子嫦娥,于是向天帝祈求能够重返天空。天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后羿只能带上嫦娥一起返回,不能带走其他人。

然而,后羿的一位徒弟知道这个消息后,私下告诉了其他人,并导致了一场混乱。当后羿和嫦娥准备返回天空时,众人涌了上来,希望能够一同回到天空。为了保护嫦娥和其他人的安全,后羿只好用神弓射下了他们回到天空的机会。嫦娥看到后羿的决绝,感到十分伤心,最终选择留在地球上,与后羿分别。而嫦娥则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仙女。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与后羿有关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后羿是一个才华横溢、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他的射箭技巧出色,为人类解除了许多危难,保护了人们的安全。同时,后羿的爱情故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示了他为了家人、为了爱情而做出的牺牲和决断。

后羿在中国神话中的形象一直被人们所景仰和传颂,他的事迹也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通过了解这些与后羿有关的神话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五、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

孟子,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卓越智慧与辉煌思想

孟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孟子的思想深邃而博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出色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和成语。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智慧之光。

1. 坚苦奋斗,努力向上

孟子的故事中,常常体现出他对人生奋斗和向上的思考和态度。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使自己有所成就。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问他如何才能取得仕途上的成功。孟子回答他说:“鹿踞于山林之间,人射之者众;鳞伏于江湖之上,人钓之者众。鹿得凭高以射者多,鳞得凭深以钓者多。若欲无人射,无人钓,何得无山林之间,无江湖之上?”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努力向上,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努力奋斗的思考。孟子的智慧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强调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国家安定,乃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修养,才能带动家庭和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据传,孟子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修己治人,则无忧矣;修己齐家,则无忧矣;修己齐家治国,则无忧矣;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无忧矣。”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思考。

孟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只有从个人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修身养性,实践道德原则,才能影响到家庭和社会,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3. 孝道和人伦关系

孟子的思想也强调了孝道和尊重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之一。

有一个故事说,孟子曾经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日炊食,当以粗饭稀粱供之。父母之年,当以全亲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父母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应该尽力供养和孝敬他们。

孟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道德、培养品德的基础。只有通过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他的这种思想观点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

4. 礼仪之重与仁爱之道

孟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他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人们遵守礼仪、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据传,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始生,柔弱者也;其幼也,贵众者也;其壮也,贵强者也;其老也,贵长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尊重他人的年龄和地位,在与人相处时遵守礼仪,体现出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

孟子的这种思想观点,也反映在他对仁爱之道的强调上。他认为,人应该心存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 和平与国际关系

孟子的思想也涉及到国际关系和和平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相处,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共赢和双赢。

据传,孟子曾经说过:“天下可以一日平乎?请蓝田之石视之。虽且有过矣,然后犹可以平也。”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际关系的思考。

孟子的思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外交政策。他认为,只有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争端和冲突,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总结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孟子的故事和有关他的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他的思想涉及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和谐、国际和平等方面,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孟子的智慧启迪了后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有关成语故事的名人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语作为中国语言中的精髓之一,承载着无数的智慧和历史故事。许多成语故事中都涉及到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有关成语故事的名人,了解他们生平事迹以及与成语故事的关联。

1. 孔子 - 儒家文化的代表

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奉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在成语故事中,有很多与孔子相关的成语。

其中最有名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学习没有节制,不也是一种乐趣吗?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学习勤奋、乐于钻研的人。这也是孔子一贯强调的学习态度。

另外,“不耻下问”与孔子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不因为自己的高人一等而傲慢,愿意向低下的人请教。孔子提倡虚心学习,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也正是他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2. 孟子 - 仁爱之道的传承者

孟子(公元前372年 - 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注重强调仁爱之道。在成语故事中,与孟子有关的成语也广泛流传。

“发扬光大”就是其中之一。这句成语的意思是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辉煌。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被形容为“发扬光大”的代表。

此外,“养生送死”也与孟子有关。成语的意思是指为了追求高尚的事业,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孟子提倡人们追求仁爱之道,宁死不屈的精神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3. 刘备 - 仁者之表率

刘备(公元161年 - 公元223年),是中国历史上蜀汉政权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三国时期人物之一。在成语故事中,与刘备有关的成语主要体现了他仁德的品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语“仁德兼备”。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既有仁爱的品德,又有才德,是一种很高的赞扬。刘备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仁者之表率,他善待百姓,以德服人,因此被形容为“仁德兼备”的代表。

此外,“明察秋毫”也与刘备有关。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非常细心和聪明,能够看见极小的东西。刘备在处理政务和对待下属时非常谨慎和明察事理,因此与他有关的成语中常常涉及到智慧和眼光的方面。

4. 曹操 - 策略谋士

曹操(155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在成语故事中,与曹操有关的成语常常与谋略和权谋有关。

其中最有名的是“乘人之危”。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利用他人的困难或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曹操在权谋和策略方面极其擅长,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此外,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语也与曹操有关。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通过控制某个强大势力的核心人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曹操在三国时期利用自己的权势和策略,成功地掌握了政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其他势力的发展。

5. 岳飞 - 忠诚的代表

岳飞(1103年 - 114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被尊奉为忠诚的代表。在成语故事中,与岳飞有关的成语常常与忠诚和坚定不移的品质相关。

最有名的成语之一就是“精忠报国”。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忠诚地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一切。岳飞在对抗金朝入侵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和报国精神,因此被后人广泛称颂。

另外,“坚贞不屈”也与岳飞有关。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在困境中仍然坚守原则,不屈服。岳飞在被杀害之前,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表现出了傲然不屈的精神。

通过了解这些有关成语故事的名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这些成语不仅是中国语言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孟子的仁爱之道,刘备的仁德兼备,曹操的权谋手段,还是岳飞的忠诚精神,这些名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七、有关爱情的成语故事

在汉语中,我们有许多有趣的成语,其中一些与爱情有关。这些成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爱情的复杂性,还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有关爱情的成语故事。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成语,表示专心致志地追求一件事情。它源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曹操的武将。曹操非常聪明,而且才华出众。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有一天,曹操被敌军包围,妻子受到威胁。为了保护妻子的安全,曹操决定放弃逃生的机会,一心一意地留在妻子身边。最终,曹操成功地保护了妻子,展示了他对妻子的深爱和专注。

情不自禁

成语“情不自禁”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情感无法自控。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梁山伯的学生爱上了他的学生宝玉。他们深爱着对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每当梁山伯看到宝玉时,他的心情就变得无法自控。他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只能随着爱情的力量而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的力量是强大而无法控制的。

情深意长

“情深意长”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用来描述深情厚意的爱情。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古代的故事来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

相传,古代有一对情侣,他们名叫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因此而减弱。相反,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深入,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变得更加长久。尽管最终他们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被后人铭记,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与世无争

“与世无争”是一个用来形容人们追求宁静平和生活的成语。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屈原非常聪明,才华横溢。然而,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争权夺利的时代。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屈原选择了离开尘世的喧嚣,与世无争。他放弃了权力和地位,选择了一个简朴的生活方式。他的举动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而不是被世俗的纷扰所扰。

爱不释手

“爱不释手”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样东西或某个人的喜爱,以至于不愿意放手。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皇帝。他是一位收藏品爱好者,尤其钟爱玉器。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搜集各种珍贵的玉器。他对玉器的痴迷到了极点,以至于他不愿意放手,无法分离。因此,人们形容他对玉器的喜爱时使用了“爱不释手”这个成语。

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第一次见到某人时就立刻爱上他们。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段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牛郎的牧羊人,他一天遇到了织女。他们彼此相爱,并选择了彼此结合。他们的爱情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天河之间的鸟儿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银河桥,让他们可以相聚。这个古老的故事传递了一种深深的爱情,即两个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被彼此吸引,并从那一刻起相爱。

以上就是一些有关爱情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爱情的方式。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你带来启示,并丰富你的中文知识。

八、有没有关于法制的成语故事?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成语都来自于我国历史中的法律典故,这些成语所蕴含的寓意既反映了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又为现代法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今天,小志就整理出十个来自法律典故中的中国成语,一起在春节感受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大家在写法学论文或者考试时,也可以引用,逼格瞬间提高啦。

1.石邑深涧

释义:

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董阏于为赵上地守, 行石邑山中, 涧深, 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曰: “婴儿痴聋狂悖之人, 尝有入此者乎?”对曰: “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 “无有。”董阏于喟然叹息曰: “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 则人莫之敢犯也, 何为不治?”

典故:

春秋时期晋卿赵鞅的心腹家臣董安于被派往赵国的上地担任地方长官。

一天董阏於在石邑山,见到一条深涧,像斧削,似城墙;深及百丈,十分险要。董阏於便问当地人:“有没有谁掉进去过?”当地人回答说:“没有。”

董安于又问:“不懂事的孩子、白痴、聋哑、疯子,有没有进去的?”当地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安于又问:“那么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的呢?”回答还是没有。

董安于再问:“为什么呢?” 当地人回答说:“这深涧十分危险,谁要是掉进去了,哪还能有性命?因此谁走到这里都万分小心,都不敢去碰它,连牲畜也止步不前。”

由此,董安于喟然叹息道:“我懂得治国的方法了。假如我立法非常严峻,犯法必然加以惩罚,就好比这百丈深涧,谁还敢去触犯它呢?这样, 还会治理不好吗?”

而石邑深涧,也因此被后世用于形容形容森严的法律。

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惩恶,还要扬善。如果法律过于森严,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执法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果,法律的威严固然需要强调,但如果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不可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秦二世而亡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

2.网漏吞舟

释义:

指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典故:

汉朝初年,汉武帝刘邦废止秦朝苛酷的刑律,约法三章,实行宽松的法律政策,治理刻薄的习俗,使返回纯朴,刑法宽大,就像鱼网能漏过吞没小船的大鱼,然而官吏治理地方井然有序,并未发生动乱,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司马迁便在撰写《史记·酷吏列传》的开篇里概括道:“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地方上不为非作歹,老百姓太平安乐。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法律制度可以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有德、宽容的法律看似网漏吞舟,实则能更好的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法出多门

释义:

指各部门各自为政,自立法制,使法令不能统一,无从执行。

出处: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贲传》:“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典故:

唐朝元和年后期,内侍省权重一时,他们挟制天子,横行海内,无法无天。

唐文宗登基后,想摆脱这种场面,一改朝纲,消灭乱党。于是在大和二年(828)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科举考试,把一百多位儒生召到朝廷,下诏让正直的人上疏辩政之疵,以便量才录用。

幽州进士刘贲有拯救国家的抱负,于是上疏指出:豪门猾吏之所以敢不守法度,是因为宫廷内外法令不一致。法规应一致,官职应合乎名分。现在又分宫外官员、宫中官员,形成南朝廷、北朝廷的格局,有人在南朝廷犯法就逃到北朝廷去,有人被宫外判刑却被宫内赦免,法令不由一方决定,人们不知怎么办,这是因为宫里宫外法令不相同,法出多门。若能统一宫里宫外的制度,归还军队的职能,整顿朝廷的官制,效法近代贞观年的规定,恢复远古周朝的制度,从京城推广到各地,从皇上一直到藩镇,这样就能制服强横的奸臣,没有违法的担忧了。自此 ,法出多门这一成语就一直为世人流传,用于警醒历朝历代的君王应该法出一门。

即使放在现在,法出多门所指示的法律思想也能给予我们的立法工作诸多启示。法令统一,社会才会有秩序,人民权益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

4.踊贵屦贱

释义:

踊贵屦贱,原来指讽刺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

出处: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夫。

晏子当了相国。起初,景公想要为晏子更换住宅,就对他说:“你的住宅靠近集市,低洼狭小,喧闹扬尘,不适合居住,我给你换个明亮高爽的的住处吧。”

晏子推辞说:“君主的先臣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

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

晏子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

景公说:“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

当时,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有出售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的,所以晏子回答说:“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卖得贵,(普通人穿的)鞋卖得便宜。”。齐景公听后很是吃惊,便减省了刑罚,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也使得踊贵屦贱这一成语也为后人所沿用下来。

君子仁人的言论,常常能使得很多人收益,正是因为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就减少了刑罚,拯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这种博观约取,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君子之风,也是我辈所应当学习的!

5.深文周纳

释义: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典故:

西汉司法官赵禹,因为廉洁升为令史,服事周亚夫。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没有食客。三公九卿前来拜访,赵禹却始终不回访答谢,务求断绝与知心朋友和宾客的来往,独自一心一意地处理自己的公务。他看到法令条文就取来,也不去复查,以求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的罪过。

张汤是西汉时期的酷吏,为人多诈,善施智谋控制别人。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喜欢以权自谋私利,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待到了九卿之官时,便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同他们不合,但表面却装出仰慕他们的样子。

武帝时代,赵禹因为从事文书工作而积累功劳,逐渐升为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干,又将其升到太史大夫。武安侯田蚡当丞相时,征召张汤做内史,经常向天子推荐他,故而张汤被任命为御史,负责处理案件,他主持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时,深入追究同党,于是汉武帝认为他有办事能力,逐步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二人因官位的提拔而逐步结识为好友。

赵禹与在一起后,“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共同制定了各种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制作“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一时间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而汉朝法律越发严厉,也大概就从这时开始。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有云:“一次不公正的审判的危害结果要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后者不过是污染了水流,而前者却是污染了水源。”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深文周纳,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每一个法律工作者都应当铭记于心。

6.克已奉公

释义:

“克己奉公”这则成语的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已;奉公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光武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这在当时社会是很难得的。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克己奉公的精神也一直为后世所流传、称赞。

7.排难解纷

释义: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典故: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战国时,秦昭王发兵进攻赵国,把赵国国都邯郸围住了。赵孝成王向魏国呼援,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带兵援救,却不敢同秦军交战,在魏、赵交界的荡阴按兵不动。

魏王又派将军辛垣衍为使臣,从小路进入邯郸去见赵王,对赵王说:“现在秦王称雄天下,谁都怕他三分。其实他倒也未必为了要占领邯郸,不过是希望各国拥戴他,让他称帝。赵国如果赶快派代表到秦国去,尊称秦王为帝,他一定高兴。那样,邯郸就可解围了。”

这时,鲁仲连正访问邯郸。这鲁仲连是齐国人,也叫鲁连,很有才识,却不愿意做官,只爱游历各国,替人排除纠纷,解决难题,而不取任何报酬。当他听说赵国将要尊秦为帝,向秦国屈服,立刻去见赵国丞相平原君,并且说:“我一向认为您是很贤能的,原来您这样糊涂。快带我去见辛垣衍。”

鲁仲连见了辛垣衍,列举历史事实,分析当今形势,严厉斥责他“尊秦为帝”的谬论,指出屈服的结果对赵国、魏国都有极大的祸害。辛垣衍听了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坚决放弃“尊秦为帝”的妥协政策。秦军得了这个消息,不免吃了一惊,为了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这时魏国杀了晋鄙,带领魏军赶来援救,邯郸就解了围。

平原君对鲁仲连是又钦佩又感激,准备封地给他,他不肯接受,送他千金为筹,他也不要。鲁仲连笑道:“替人排难解纷而不取报酬,才算的可贵的高士,否则,便成商人了。”

后来为人调停争执、调解纠纷就叫“排难解纷”,而调解纠纷的人,则被称为“鲁仲连”。

8.约法三章

释义:

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典故: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已经很久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一是杀人的判处死刑,二是伤人的治罪,三是抢劫的受罚。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的,请大家放心。”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粮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9.目无三尺

释义: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以三尺代指法律。

出处: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典故:

在中国的法制史里,竹简是古人书写公文、书籍、律令等文书的主要材料,很多官方的法律政令都记录在竹简之上。

根据宋朝王应麟撰写的《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可以得知,因为很多法律条文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尺”,不是正称,而是代称,是指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政令条文,因而代指法律,我们常说的“目无三尺”,就是说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不少人误以为目无三尺就是目光短浅,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了。

10.执法如山

释义:

意思是严格依法办事,毫不动摇。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典故: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就准备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当面阻拦,立即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那里。

尽管司户是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太平公主既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又是唐中宗的妹妹,开府置官,权倾朝野,窦怀贞巴结犹恐不及,怎敢让自己的属下去冒犯?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然而,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而人们也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以警示后人。

你还知道哪些来自法律典故中的中国成语?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以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想要获取更多相关讯息,欢迎关注公众号——超律志!

九、有关父亲的成语故事?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如大山一样高大,为我们遮风挡雨

十、重耳有关的成语故事?

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有关重耳的成语故事有很多,这里为您介绍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卧薪尝胆”。

故事背景:

晋国国君晋景公在位期间,与重耳的关系十分紧张。重耳被晋景公流放到卫国。重耳在卫国期间,遇到了一位名叫赵盾的名将。赵盾认为重耳是个英勇善战的将领,可以帮助卫国。于是,赵盾开始支持重耳,帮助他重返晋国。

卧薪尝胆:

在重耳被流放的日子里,他与赵盾结识并结为知己。赵盾为了激励重耳,让他更加勇敢和坚定,提出了“卧薪尝胆”的观念。卧薪尝胆意味着通过艰苦的锻炼,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赵盾告诉重耳,他要像卧在柴火上的人,即使在严寒中也要砥砺意志;也要像尝胆的人,时刻警惕敌人的存在。这样,重耳才能战胜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

故事结局:

在赵盾的帮助下,重耳在卫国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终于得到了一个重返晋国的机会。最终,重耳成功击败了他的对手,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寓意着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畏艰辛,坚定信念,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